作者: 时一
图片:陶立夏微博
“这个世界最难的事莫过于在多变的世界里维持不变的关系。”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永恒。
陶立夏当真是一位很有才情的写作者,所指并非是情感的娇娆造作,而是拥有一种文艺的本体。因为感情,她曾逃离生活,开始一场13个月的分开旅行,与他人对不圆满生活的躲藏不同,她这一场旅行更像是一种自诉性的内心独白。
《分开旅行》这本书里,陶立夏为了让自己从一段恋情中抽身而退,选择了独自旅行。她带着一缕慌乱重返了罗马的许愿池,一路向南行,去看波西塔诺的黄昏以及海上停满归航的船,当走到伦敦,过去的记忆,从荒芜到繁华,一股脑的再次回来,这一座记忆之城,也成为了思念的开始。
这一趟旅程,从茫然到释怀,最终她从旅途中找到了内心的方向,寻找到了一直纠结的答案,就如陶立夏说道:那些能找回的东西,从没丢失过;那些丢失了的东西,或许从未真正拥有。
陶立夏的文字,有一种理性的克制,读她的文字,像品一壶清茶,白瓷茶壶放置着茶叶,用开水浸泡,香气四溢,让人闻之沉醉;又像是冬日里的一缕暖阳,透过窗户,直达内心,让人觉得治愈且美好。
我喜欢她对待生活的方式,纯粹,简单,优雅,从容,文艺而又不做作。大概都是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抛弃一切雕琢粉饰,仅用最简单朴实的文字书写生活的际遇与故事。
陶立夏的作品,都有着不可或缺的话题——孤独。
孤独无法治愈,就如那只在酒店自在游行的鱼,脱离了海洋之后,也许他并不知道自己身处方寸之地,它无法跟人解释海水,人也无法向它解释孤独。但她总能将孤独赋予温情,如同那只加深了它孤独的流浪猫,由一人尽享变成了宾主尽欢。这也是我喜欢她的一点。
写到这,我突然想起过去一个人旅行是因为找不到同伴,两条处于相同的时间空间下相交的直线,接轨的概率是百分百,而当两条直线由相交变成相切,接轨的概率也降为百分之五十,匆忙的生活也只给了你们1-2次的擦肩而过,如果都错过,剩下回眸的概率又能有多少呢?
当然,一个人旅行并不意味着就是孤独的,我认为每一次旅行都算是心灵的净化,人们趋之向之,无非是因为未知的旅程隐喻着各种不一样的精彩与美好。我更喜欢脱离当下刻板的城市印象,试图融入另外一座陌生的城市,这座城市所拥有的,除了山,水,风景以外,还有源远流长的习俗文化,那些斑驳的古建筑暴露在日光下,暗示着过去的一切,等着人们去探索。
随心所欲,自由大概可以作为陶立夏的标签,很多读者向往她的生活,我们从她的文字中能窥探到她认真生活的态度,跟生活握手言和说来容易,可是能做到又有几人。在《生活的比喻》里面,陶立夏说,不顺利时回首过去,当如坐暗中遥望春天里明亮的庭院般,更觉内心光华明照。
一个认真生活的人,其内心必定是丰盈的,陶渊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这样的一个不期而遇,就看到了远方不可名状的美。
在云南的一趟旅程,我认识了盼盼,一个内心充满向往的姑娘,她说,丽江是她的乌托邦,她喜欢丽江生活节奏的缓慢,早晨出门呼吸新鲜的空气,躺在客栈院子里晒晒太阳,看来往人群脸上各异的表情,思索他们因何而来,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为此她在丽江待了大半年,我是在旅社认识的她——她是这里的义工,一个很巧妙的邂逅,烟雨蒙蒙的天气,丽江六月的早晨带着些许清凉,客栈老板让她顺便带我去周边转转。后来,她带我们去了很多地方,从丽江前往大研古镇,组队去玉龙雪山,又到大理直奔洱海,几经辗转,直至分别,那时想到,旅行有这样一个人真是有趣。旅程结束后,我问她: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想了想总结了一个词:矛盾。
她继续解释道:一个似乎有方向又没有方向,一个似乎别无所求又很贪婪,一个很清楚现实又偏偏充满理想的人。
我想我能理解她,人人都向往诗意的生活,但却囿于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对生活变得迷茫,似乎理想生活就在眼前,可终究无法向前踏进一步,因为你知道,前面,很可能是“水中月”。
另外一个有趣的是关于遇见,最美好的,莫过于两个瞬间,一是相识不久出现默契的瞬间,二是即将告别挥手说再见的瞬间,因为这两个时刻你内心都会有波澜。
彼时相遇,如今再次相见大概又是不一样的状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