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这个年号,汉献帝用了25年,虽然他本人只是个傀儡天子,但建安却是汉末历史中最精彩的一个时期,有着众多值得书写的大事件,如建安五年的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等。建安二十年同样精彩,这年的曹操、刘备,都在谋篇落子,一致将目光对准了汉中的张鲁。
张鲁鄙视刘备归降曹操
早在建安十六年,曹操曾放出风声,要进攻汉中,事实上是个假消息,不过是为了逼反马超等人,进兵关中找个借口。结果当真的刘璋吓坏了,后来发生的事,则让刘备成为了最大赢家。
刘璋慌了神,汉中若失,益州不保,在张松劝说下,祭出了昏招,邀请刘备入川帮忙。一向仁义的刘皇叔自然不会拒绝,笑呵呵地伸出了援助之手,亲率三万大军进入益州,一路兵不血刃地深入益州腹地。刘备自然不是帮场子去的,而是要反客为主取而代之。
建安十九年刘备兵围成都,刘璋开城投降,益州就此被收入囊中,三国鼎立局面大体形成。
曹操于建安二十年三月,亲率大军十万,开启了汉中之战。七月,拿下阳平关,张鲁则逃往了巴中,身边的谋士阎圃趁机劝说他归降。
据《华阳国志·汉中志》记载:二十年,魏武帝西征鲁,鲁走巴中。先主将迎之,而阎圃说鲁北降归魏武,不然西结刘备以归之。鲁勃然曰:
“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遂委质魏武。
这段话重点是“鲁走巴中,先主将迎之”,此时的刘备刚刚忙完荆州之事,与孙权达成湘水之盟,还未回蜀就得到了“张鲁避难巴西”的消息,赶紧派出黄权前去迎接张鲁入蜀。
张鲁面对阎圃的建议,上演了一出尊曹贬刘,尊称曹操为曹公,直呼刘备姓名,放话说宁给曹操当看门狗,都不愿做刘备座上宾,旗帜鲜明的选择了归降曹操。
张鲁之所以如此选择,有以下三点现实原因。
一、大腿要抱最粗的
东汉朝廷名义上还在,曹操是大汉的丞相,占着名分大义,选择曹操,就是选择了朝廷。再者曹操的地盘大,实力强,汉末天下13州,曹操独占九州。张鲁要投降,自然要找一个大腿来抱,而且还是名正言顺地抱大腿。事实上张鲁已有归顺朝廷之心,曹操进攻阳平关时,张鲁就想要投降了,但他的弟弟张卫不肯,率兵据守。
刘备刚得益州,还未完全消化,人心尚未完全归附,又被孙权坑走荆州三郡,虽有湘水之盟,但声势受到打击。曹操拿下汉中,接下来益州是否能够保住都还未知,当刘备返回成都后,蜀中已经大乱,据说“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止”。
与其面临着二次投降问题,张鲁为什么不降强大的那一边,一次性解决问题。
二、与刘备已结下梁子
张鲁与刘璋打了多年,刘璋与张鲁有杀母之仇,双方宿怨颇深。刘备入益州收拢了诸多刘璋旧臣,一旦归降,张鲁能不能和昔日干架的众人和平共处都有疑问,一旦起冲突,到时候刘备难说站在自己一方。
再者当年刘璋引刘备入川就想要对付自己,虽然没有真的动手,但梁子早已结下,这与策反马超一事有关。刘备兵围成都时,派督邮李恢去往汉中说降马超。马超被曹操打败后,投奔了张鲁,这次转投刘备,对张鲁来说乃是背叛。
马超当初走得匆忙,未带走妻董氏以及庶子马秋,曹操夺得汉中之后得了两人。将董氏赏给了阎圃,马秋留给了张鲁,为了表示对曹操的忠心和对马超的痛恨,张鲁于是杀了马秋纳了投名状,彻底断了退路。
三、与曹操在信仰上一致
曹操身上有道家背景,出生于奉道世家,于黄老道有家学渊源。曹操的第一桶金,就是接受青州黄巾军归降。因为同“道”中人身份,曹操才能以小吞大,以万余兵力收编兵员三十多万。曹操在打天下过程中,也有意利用这一身份背景,为自己宣扬“黄德”“天命”,笼络人心。
张鲁是张陵之孙,为五斗米教传人,自称“师君”,雄踞汉中三十年。但张鲁的政权并非是家族传承,因为其母与刘焉的密切关系,才被任命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一起率军击杀了汉中太守苏固,断绝斜谷,才割据一方。
张鲁与曹操是同“道”中人,张鲁作为教主的身份在曹操这里是加分项,而对刘备的世俗权力是个威胁,是为减分项。归顺曹操,自身的利用价值更大。后来曹操通过笼络张鲁,将汉中地区的大批信众迁往了中原。
张鲁归曹后收益颇丰
投降曹操后,张鲁得以“位尊上将,体及人臣,五子十室,荣并爵均。”裴松之都说:“今乃宠以万户,五子皆封侯,过矣。”
曹操不仅拜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万户,还同样封张鲁的五个儿子为侯,就连那个阎圃,不仅得到了马超的妻子董氏,也被曹操封为了平乐乡侯,妥妥地人生赢家。
此后张鲁的天师道,在曹魏的庇佑下得以继续传播,魏晋时期,官僚大族信者极多,而“天师”之位一直在张鲁的后代中传承,直到现在,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事实证明张鲁的选择,非常聪明,说出“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其实是权衡后做出的利益最大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