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湘菡萏
尽管现在长沙城豪华、耀眼、瞩目、满具城市的现代化气息,但有一条老街平凡不过,却人情味儿十足,依然存在我记忆深处——樊西巷。
古朴的建筑,青苔斑驳的墙壁,青石铺就凹凸的路面,被人踩得发亮。老街独有的韵味,让人有一种宁静、温馨的感觉。
尤其喜欢雨天的老街,整条街被一层薄薄的纱笼罩,清澈又迷离。雨滴哒嘀哒的打在小青瓦的屋顶,声响在寂静中回旋,空灵悠远的意境美得如一幅水墨画。
小时候,一到下雨天,我就穿上妈妈买的红雨鞋,打着小花伞,踩着青石板,数着顺伞檐落下晶莹剔透的雨珠,编织许多无边际的梦,倍儿的享受。后来因为父母单位分配了公租房,我们一家从古巷樊西巷娭毑家搬到新家,那种踏雨寻梦别有的风趣,只能藏在我浅淡的思念里。
天刚蒙蒙亮时,街道里,不时传来小贩们招揽生意的吆喝声。那些形形色色吸引眼球的小吃,各有的独特香味飘过整条街。德园的包子、臭豆腐、糖油粑粑、小钵子甜酒、葱油饼、紫苏梅子姜、刮凉粉、叮叮当的麦芽糖…
每到星期天,我和妹妹去娭毑家玩,为几分钱就能买一大堆的零食所诱惑,总是从街头吃到巷尾。不过最喜欢吃的,还数娭毑家对面的那家大婶粉铺的肉丝粉。那个时候的粉面很便宜,几分钱一碗,最贵也只一毛二分钱一碗。每当兜里揣着娭毑给的银毫子,去大婶粉铺吃粉,是件很乐意的事。
天不亮,我们还在睡梦中,粉铺的大婶就开始忙活着升火、熬骨头汤、切米粉、做码子。粉铺不大,生意却超好。从早晨到中午,食客盈门,座无虚席。我和妹妹也是那的常客,粉铺的大婶很亲和。她先把粉条下入沸水锅中煮几分钟,然后在一个大碗里放入猪油、酱油、食盐、葱花、味精,舀上一勺骨头汤入碗,再将熟了的粉条用竹漏勺捞起放入调好汤料的大碗中,盖上肉丝和几棵白菜心,一碗香喷喷、热乎乎、爽滑滑的米粉摆在眼前。那种扑鼻的香味,至今想起还垂涎。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古巷樊西巷成了鞋业一条街。这里的鞋子价廉物美,来这里买鞋卖鞋的人们络绎不绝,非常畅快。后因建设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樊西巷随之又并入了人民西路中。
漫步樊西巷,想找回曾经的悠闲和宁静,可老街的那分空灵飘渺的美好,已被繁华和喧嚣浸染,满是人间烟火味。这一切都是从它存在起而注定,亦如人生,无法更改。
古巷樊西巷的故事虽然结束了,但留在我心里的分量,永远不会改变。
中文诗歌网副主编钟鼎文老师点评:
一篇唯美散文,写得很朴实很动情。凡读到这篇佳作的,都将钓起对樊西巷过往的怡情绻念。文中虽有一丝伤感,却更能恰到好处地追怀,更增添了对樊西巷回忆的魅力。
作者没有刻意雕琢,朴玉归真的叙述,显出情切文就的笔力。好文不需要华丽词藻去堆砌,一样会引起读者的共吗。朴素的语言常会让受者沁肺入心,有一种促膝倾心的效果,也彰显作者的用心架构,注情入文,使之血肉丰满,实感而亲切。此文耐嚼耐品。
文中也点到城市旧改中的粗糙之处。一味追求现代繁华,而疏忽了对城市文脉的呵护。这些非遗的丧失,是旧改中的败笔。但作者写得很客观,入景晓理。轻点一笔,足以引起规划者的警觉与反思。文中不过多文笔叙之,紧紧围绕文章主体,行云流水在已失去的魅力老街。作者那份远瞻之意,已力透纸背。显示文者的沉稳与从容。
笔者认为这篇散文,可谓上乘之作,故留笔推荐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