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 立夏。
清晨五点多院子里读书时,还是没有风的。六点十分以后,开始起风了,云层也多了些。蛮清爽,但是有蚊子,这个夏天不讨人喜欢的东西。
晚间,读完了新买的《杨绛传》一书,也完成了本月目标的三分之二,读完了两本书。
还是很惊喜的,因为前4个月,基本都是到20号左右才会完成第二本书的阅读。这个月的节奏,打破了以往的常态。
我的阅读计划,其实都比较平稳的,一直保持着8-9天一本书的节奏,每月26-28号目标就达成了,那么这个月为什么有如此反差的的变化呢?
原因我归结为以下3点:
1.人物传记不同于金融史,易读性更强。
2.前4个月的阅读习惯的发生了积极的转变。
3.时间统计法的执行。
第1点,自然不用说,比起陌生的金融领域,叙事性较强的人物作品更让我觉得易于理解,至少阅读过程中不太会被卡住。再加之本人对杨绛的慕名,阅读时自然兴之所至,难得放手。
第2点,坚持阅读习惯——作用不可小看。
虽然只是很简单的,每天花一些时间匍匐于书中,但你阅读的心态,你的专注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够汲取多少书中的精华,亦或是你个人欣赏的地方。
对于没有阅读习惯的人来说,读书并不是一件人人都能全心全意投入的事情。习惯需要培养,专注力更要长时间的养成。
第3点,也是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时间统计法的执行。
5月伊始,我开始做自己日常生活的时间统计记录。说白了就是记录自己每天的时间分配,就像爱记账的人,每天都会记录自己的财务开支一样,只是我做的是时间开支。
早在3月初。我就尝试着给自己制定详细的时间安排计划,不过很可惜,计划坚持了几天便流产了。也许是方法不对吧。
看看我坚持了几天就失败的计划表:
这是3月份的计划,是的,是“计划”。
每天晚上都提前安排好第二天时间分配。但是真要按这个点来,有点难了。虽然上面的计划并没有压到每一分的精准度,坚持了五天吧,被丢弃了,只是记录我保存下来了,还有打印的纸条。
而现在又换了另一种方式来执行,虽然凡是都要精确分钟来算,有些麻烦,但是带来的效果却比预期好的多。
来个例图吧:
此处我拿读《杨绛传》为例,下面是我的时间统计结果:
《杨绛传》一书,总计316,000个字。
我从5月3日开始读,到5月5日读完。
时间跨度为3天;
总计阅读时间为382分钟,约3.37个小时。
(注:没有除去我做笔记的时间,笔记做了五页不到)。
透过这个时间统计,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出我的一个阅读速度:
每小时约49000个字,一分钟可读826个字左右。
这些数字在一些人看来可能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对于我来讲用处还是蛮多的。
例如我可以算算读完一本书大致需要的时间,怎么把这些时间分配到我日常生活中。
我给自己定的一年1000万字的目标,通过这个数字我可以计算一下:
1000万字 除以每小时能看的49607.5字 约等于201.58小时 8.4天。
也就是说,一天24小时不间断的阅读,只需8天半就能完成1000万字的阅读量。
自然,这个统计结果并不需要我们亲身去尝试,也没办法尝试。只是通过数字的计算,我把目标“1000万字”的阅读变成了一个可量化的东西。
本来我可以直接花12个月把这1000万字给看了,但是现在我能够更加清楚的感受到这个数字的意义。数字统计量化了结果,同时也为我以后更好的阅读把握节奏。
我是个中学数学很不好的人,但是我依然迷恋着数学这门学科。喜欢做生活中的小统计,量化看结果。感觉是很重要的,但也需要理性分析切实存在的数据。
这是我时间统计实验的一个小插曲,但是很令我感到高兴。我乐于做这样的统计,让时间量化。
除了可以看得到日记,笔记,还有更多能让我们切实抓得住时间的东西。
为什么要抓住时间呢?
我的理解是,生命最可贵,其实也就是时间最可贵。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如何高效的利用每一天的时间,对于我们而言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别去感叹时间过得太快,没给我们留下什么,
而是我们是否真的、认真对待过这份来之不易……
2016/05/06 千字打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