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有些文章读起来干巴巴的,非常干燥,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了;而有些文章特别生动,引人入胜,读起来欲罢不能。为什么二者之间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主要原因是文章素材的多和少的区别。
掌握的素材多的人,写到要表达的内容时,总能找到合适的故事、句子和案例去表达;反之,则只能干巴巴去讲道理。
举例1:下面的文章,需要逻辑通畅,但通篇只有论述,只有干巴巴地讲道理,阅读体验就不好。
举例2:下面的文章还是说的和上文同样的内容,但换了一种方式表达,读起来就有趣得多。
2篇文章的区别在哪里?
1、举例2的文章用了更多更高级的词汇;
2、举例2的文章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的好处是降低了读者对内容的理解难度,把枯燥的道理表达的生动有趣;
3、举例2的文章还引用了韩寒的例子,引用这例子一方面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更一方面更生动更有说服力,也有权威性。
其实很多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困惑在于:我也知道呀,但是我没有素材!
核心理念:任何素材必然源自于生活。
一、为什么别人有素材,而我没有?造成差别的核心原因
1、敏锐进行观察和思考的意识
2、随时进行记录的习惯
过去我们对生活缺乏敏锐度和敏感性,既不思考所见所闻的事件,它们背后的道理和启发性,更不会有意识把它们记录下来。
我们总在见过和听过一些不错的故事和案例之后,马上就开始遗忘!
但是很多人总是怪自己的人生平淡无奇,好像没有什么可以说到和写到的案例,其实不然,因为再普通的人,每天的所见所闻,以及通过阅读得到的信息,也是海量的,而这其中肯定有许多有价值的,是值得被写进我们的文章的,而这些就是写作素材。
二、如何打造自己的素材库?
1、意识调整; 2、准备工具;3、培养习惯; 4、随时随地记录;5、经常温故而知新
你和昨天的你,不再是同一个人了。你现在要写作,你想写出好的作品,那就要好的素材,那你就要有意识的,带着一颗有准备的心,敏感的去观察自己的生活。这个就是意识调整。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你需要准备记录的工具。而常用的记录工具,我会在随后单独介绍。有了记录的工具了,就在要培养随时随地记录的习惯。光记录还不够,还要把记录的内容经常拿出来翻看,这样才能温故知新。
三、什么素材值得记录?
1、有启发的人和事;
2、经典的句子、段落、言论、故事。
四、记录的格式
1、时间;2、来源;3、内容;4、思考
时间是指你记录这些信息的时间;来源就是你到底从哪个渠道获取的,比如你亲历的,比如你爱某个朋友说的,比如哪个网站或公号看到,比如哪个作家,比如哪个名人曾经说过……这些就是来源;内容就是具体记录的内容;思考就是你对此内容的一些想法,简单记下你的想法(也不是必须要记下的)。
注意:在此后的作品中引用时,要标明来源或出处,否则就是剽窃!
参考格式1:
参考格式2:
五、用什么工具记录
记录的工具当然可以用传统的纸笔,但是说实话效率很低,而且不方便后面的搜索和查找,下面给大家推荐一些我常用的记录工具:
1、DAYONE:这个是苹果手机和苹果电脑都有的记日记的一个工具。既然要写作,每天就要记一些简单的日记。
2、四个笔记功能都是差不多的,只任选一个自己喜欢与熟悉的: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ONENOTE、为知笔记。这4个笔记中的任何一个,都有一个功能,可以快速地将公众号的文章保存到这个工具里,而且我们还可以分门别类记录很多自己喜欢的,参照的、仿写的经典文章。可以说是写作者必备的工具(这些工具都自带教程)。
六、素材的来源
1、经历见闻;2、视频; 3、书籍; 4、网络。
常用APP推荐(Quora美国版知乎,Medium英文商业原创文章)
书籍介绍
七、写作的两面性(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1、真实性;2、超真实性
八、素材的处理方式
1、删减;2、打散;3、重组;4、适当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