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知识付费元年,给知识付费的最大利益是减轻决策瘫痪,不用再为看不完的资讯,读不完的书,听不完的课而焦虑。
虽然避免了“知识筛选”的焦虑,但是我们却陷入了新的“消费决策”的焦虑。
买书,我们不再看是不是经典,而是看书能否成为谈资;
购课,我们不是看是否符合学问的基本原理,而是看能够快速变现;
订文,我们不是看能够提升境界,而是看能否社交优越。
面对新的焦虑,我们又该如何抉择?
从2007年开始,我就为知识大量付费。在北京上学期间,在语言学习(韩语、法语、同传)上的投入超过2万元;在武汉工作期间,在学会学习(快速阅读、快速记忆、思维导图、中华人学)上的投入超过2万元。直到最近一年,我才在知识付费上冷静了很多。
并且逐渐从过去的迷失中看清了三大真相。
事实1:每一个人每天都有24小时
真相1:每一个人每天都有24小时。只有学会管理时间,我们才能成为时间的主人,让每天不只有24小时。
“每一个人每天都有24小时”这句话听起来真棒!
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韩语、法语、交传等培训班,企图成为和别人一样优秀的语言学习者。结果,每期结束,每个人的进步大不相同!同样多的时间,并没有带来同样多的改变。原来“每一个人每天都有24小时”这句后面还有很多话没有说完,其中最关键的是,“只有学会管理时间,我们才能成为时间的主人,让每天不只有24小时。”
十年过去,我终于总结出了一张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表,如下:
这张表跟随我有一年了,现在决定将其公布。这一年,有很多朋友问我每天的时间安排,真的不好回答,因为时间并非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目的和系统。
表头:大成时间统筹法(以大成为目标,统筹分配时间);
横轴:知识、权力和金钱。从人类诞生起,这三种价值观就开始互相博弈。知识包括各行各业、各种学科、万事万物的学问;权力即是行政级别,管理级别,学术级别等;金钱自然是物质奖励。
纵轴: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学习区包括知识、素质、谋略三大学习。学习区的根基是学会阅读(80%的知识是通过阅读),学会记忆(创造力的根基),学会思考(一通百通的捷径)。舒适区即是习惯的区域;恐慌区就是难度太大的区域。
专注时间栏(实际和期待):将每天的专注行动时间填写在表格中的空白处;回馈分析法要求在纸上写出一年后对自己期待的样子,然后一年到了记录下实际情况,两相对比,就知道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才能深入真实地了解到自己的归属感所在。李叫兽的《解冻三部曲》中提到提升期待和降低现实,有助于激发人的潜力。王小平谈到最大的矛盾是当下和未来的矛盾。大道至简,道理是相通的。
红色:最最重要的专注行动时间;
蓝色:比较重要的专注行动时间。对金钱和权力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警惕和理智。
操作办法:时时回顾这张表格,每天中午回顾上午的行动,睡前回顾整天的行动。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这个时间统计系统,将浪费在舒适区、恐慌区的专注时间转化到学习区,将争夺权力和金钱的专注力转化到知识区。
最初,我只能够将30%的时间放在红色部分,现在已经可以做到每天将70%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红色区域了。所以我才能每周上1-3次大课,为上百位忠实客户服务。
所以,一定要珍惜时间,做好反思笔记。当认真对待时间的时候,它才是24小时,甚至更多!
事实2:某某认真听讲,看书,成绩提高了。
真相2:用自己擅长的学习方式努力,成绩才会提高。
学校的老师常常苦口婆心地教导我,“某某认真听讲,看书,成绩提高了,你也应该这样”。就这样我的眼睛近视了,耳朵难受了,可真正让我受益的却是课外和朋友交流,上课举手发言和记录思考笔记。直到这两年,我才深刻明白,原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做事,是这么得有成效。
实际上,据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研究,即便是历史上的一些伟大人物,也更倾向于某种学习方式,而非全面开花,比如艾森豪威尔喜欢阅读,林登约翰逊喜欢倾听,丘吉尔喜欢写作,贝多芬喜欢笔记。而且当丘吉尔陷入单一的听讲和阅读时,他的学习成绩就会下降;当艾森豪威尔贸然选择倾听时,他的决策更容易犯错误。
这也很好理解。想想看,如果让姚明画画,让马云打篮球,让豹子游泳,让鱼走路,想必都会出洋相。
在大学,我研究了几百本学习力的书籍,记录了大量的笔记草稿。顺着笔记,我找到了最伟大的学习者、国际思想家王小平,一直到现在我还在研究她的学问,保持和她联系。她也非常乐意与我交流。
在大学,由于是国际新闻专业,日常的新闻调查和采访作业也锻炼了我的写作。然后,在2010年,我抓住了报道南非世界杯的机会,借机向同行的带队老师和队友学习了一番。国际新闻专业锻炼出的全球视野,人性体察,客观公正等素质让我能够站得够高,钻得够深,看得更远;头脑更冷静,下笔更有神。
大学毕业之后,大量的写作源自于文魁大脑俱乐部的打卡日记。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写思考日记。同时,当我将更强劲的记忆力,思考力,阅读力和观察力带入写作中时,我的文章竟然能够让自己满意的同时,还带来了过千的阅读量。
借着简书上的势头,我开始通过写作备课,跨界整合,结识各路英豪,并且竟然可以凭借线上的小小影响力开班了!因为写作经验的积累,我可以估算出开一门课的大致准备时间,可以为课程内容准备更多干货的同时确保一些创造性。在简书上,很多主题我都是第一次写,但是它们的阅读量都超过了1000,这包括写作、策划、英语、素描、荐书、自学、手绘工具、能量管理、阅读等。这意味着,我可以短期内把握住新领域的大致广度和高度,并且清晰表达出来。
所以,找到你的优势行为方式,一切都将事半功倍!
事实3:某某做了一系列自律的事,比如运动减肥,练习书法,早起早睡等,成为了理想的自己。
真相3:自治分为修身型自治和管理型自治。修身型自治的三大法宝是自律、自省和自胜;管理型自治的三大点分别是计划、监督和反馈。(王小平)
先看修身型自治。
自律即自己给自己设立律法,让行为、思维、情绪、心态都在一定控制范围内。
自省即反思问题所在,察觉问题的根源。
自胜即发现问题之后的改进要及时,并且“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再看管理型自治。
计划即根据最终目标,制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任务量的程序。
监督即自我监督和他人监督。自我监督为主,他人监督为辅。
反馈即对实际和期望目标之间的差距做分析,找到关键问题,制定改进措施。
实际上,今年很火的《刻意练习》这本书主要讲的也就是管理型自治,见下图:
2016年初,当我开始重新训练记忆力的时候,我就将这两种自治模式用上了。
一方面,我要求自己记忆40个随机数字成绩至少进入2分钟以内,坚持训练两个月(计划),对问题做反思,找原因,然后执行修正后的策略,直到有新的进展(自律,自省和自胜)。同时,我会将成绩记录成波动曲线,这样很直观的就看到自己的状态起伏,很好地监督了自己(监督)。另外,我会向记忆大师朋友请教记忆训练中遇到的问题,看他们写的文章(反馈)。
虽然因为各方面原因最终没去比赛,但是我已经将这些心得融汇于生活,比如记忆人名、页码、关键知识点、房间号、电话号码、重要日期等,也学会了利用多感官,擅长的方式去记忆,比如写文章、讲课、交流、画画等就是比较适合我的记忆方式。
这样治理自己的最大好处是,我可以先打好牢固的基础,再步步为营,向前迈步。
比如从去年起,我先是写文章,文章写顺了,就开始讲课;线下讲熟练了,就开始线上讲;线上讲熟练了,就开始将三者结合起来操作,下一步我还会将画画融入进去,达到四维一体。
想进步,光靠自律是不够的。自律只是第一步——设立规矩,具体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还得跟进,不然自律就成了大话空话,毫无说服力。
从上面三点来看,最初报名的韩语、法语、同传、托福等两万多的费用可能唯一的效果就是让我看清了自己不能做什么,看清了怎样做是会失败的。因为这几样并非我最擅长,最想做的,因为在学习这些课程之前,我对这些课程的内容并没做什么详细调查。因为我连基本的学习力都没有。所以,即便这些课程再热门,再好,也和我关系不大。
而后来对学习力的投资则让我找到了进步的节奏。因为专注阅读,我收获了超低成本自学系统;因为专注记忆,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终于开始容易捕捉了;因为专注思考力,我开始学会独立思考,然后做出理性判断;因为中华人学课程,我可以和当今最杰出的思想家王小平直接对话,并且受到她一言一行的影响。
最后,我们可以发现,参加培训并非想象中的直线进步,要达成目标,还需要至少三方面的清醒认识和大量努力,这包括:
1、珍惜时间,从管理它开始。
2、发挥优势,才能行之有效。
3、充分自治,终能看见成功。
如果没有认清这三大真相,就去投资教育培训,很可能钱就这样打水漂了。即便这些课程非常热门,非常贵,也无法弥补浅薄的自我认知带来的盲目和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