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的《感遇》
《其一》
微月生西海,幽阳始代升。
圆光正东满,阴魄已朝凝。
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
至精谅斯在,三五谁能征。
这首是哲理事。用诗歌的形式讲哲理。而且讲的还是哲学中形上学部分。前四句都是由月生出的思考。包含了阴阳、升降、圆缺、明暗四对哲学对立。
三元,有人解释为三代纪元。但也可能指“天地人”三元。在手机的自带词典中,说《史记》有:“天地形别,为之两仪,以人参之,三元备矣”。但是检索网络,现在版本的《史记》中,并没有这段话。在《资治通鉴外纪卷第一》有一个最接近的话:“天地形别,谓之二仪,以人参之,谓之三才。”“天地人”后世多说为“三才”比如《三字经》:“三光者,日月星。三才者,天地人。”但是不是它们也叫“三元”,不得而知。
我很希望能有更多的证据证明诗句中的“三元”指的是天地人。这样“三元兴废”就可以通指朝代兴废。如果制定是某三个朝代,无论是尧舜禹还是夏商周,虽然也通,但力量就小了很多。历史只是一个事实,却不是必然。诗人讨论兴废肯定是希望对世事有所指导的。从这个角度看,哲学地讨论,比历史地讨论更有意义。
“至精谅斯在”,这里的“斯”指的是上文的前六句的讨论。
末一句“三五”是“三正五德”。三正,是夏正、商正和周正。所谓正就是“正历”。五德比较常见,就是“五德循环”说。
末句是对“三正五德”的怀疑。当时流行“三正伍德”,陈认为讨论的不是“重点”。
据说陈子昂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那么讨论“三正五德”的人,不知是依次理论来拥护武则天,还是反对她呢?这些历史的细节不得而知,也就难以知道陈子昂立场到底是什么了。但这句有所暗指,则是明确的。
陈子昂,我原来以为他只留下了《登幽州台》,今天才知道还有《感遇》三十八首。和《登幽州台》比,这首没力量。
《登幽州台》是呐喊,这个《感遇》是沉思,而且是九曲深思,难怪不如《登幽州台》为人喜欢了。
张九龄的《感遇》
《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首被选入了《唐诗三百首》,而且排的还相当靠前。为什么我知道这个呢?可不是我博文强识,而是《三百首》我曾发心背过,但没见到李白就半途而废了。可我记得这首,所以张九龄在《三百首》中应该非常靠前的。
看这首《感遇》,“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妥妥的隐士,或者无意功名者。历史的张九龄可不是这样,他官至宰相。有人说这是他贬官后的作品,这样的话,“何求美人折”怕是写的反话吧?
《感遇其七》也被一起选入《三百首》。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相对《其一》我更喜欢这首。这首反应的情感真诚。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是向长安的嘉客“荐”吗?
陈子昂的《感遇其二》也是写兰的: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
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生。
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我原来不知道“感遇”诗是什么,还以为只有如张九龄的《感遇》其一、其七这样的借物言志的才是。读陈子昂的前几首,有“说理”的,有边塞的,有怀古的。前面十几首,只有这首才是《三百首》中的“感遇”诗。
我觉得这首和张九龄的《感遇其七》不相上下。但陈子昂有点抱怨的意思,为兰惋惜,也为自己抱不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