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渐忙碌而无法摆脱的工作和生活中,有谁能真正静下来去思考过关于精神和灵魂的问题呢?也许只有静静读书的时候,才是思考人生这些终极问题的时候。从开始了终日读书而思考的大学时代到现在已将多年,细数许多年繁华与落寞,真正留在记忆中的作家竟然少之又少,诸多的作家里周国平算一个,其他大部分都随雨打风吹去,留不下一丝痕迹。静坐着体会内心的激情澎湃,正如周国平所说,“快感和痛感是肉体感觉,快乐和痛苦是心理现象,而幸福和苦难则仅仅属于灵魂。幸福是灵魂的叹息和歌唱,苦难是灵魂的呻吟和抗议,在两者中凸现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或正或负的强烈体验”。二十年后的今天,读到更荒诞更绝望的《第七天》,不知道是作品的原因还是自身的原因,除了知晓平淡生活里那偶然降临到普通人身上的冤狱和蒙蔽的残酷,却早已没有昨日思想上的震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当年也是在那个叫亦文的地方,读到周国平创作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和《人与永恒》的(增补本),所幸这两本书虽然不在我的简陋的书架上,但是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当代思想界和文学界,已经没有多少一流高手,即使在莫言代表中国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后。李泽厚早已挂靴而去,如他自己描述的象“一只球在空荡荡的、杳无人迹的灰暗黄昏中,沿着一条对它来说是足够宽广的道路上,自由地滚动着。”李泽厚以及李泽厚们象笑傲江湖里的少林武当掌门,隐居山中不问世事,偶尔出来给后辈青年一点提示,从此烟云千里不见踪影。 易中天有点像笑傲江湖里的左冷禅,心机厚重但思想偏狭,剑走边锋却观众寥寥,易中天当年陈述了自己步出书斋原因:“人文学科谋的就是全人类的幸福,我应该走出去,担负传播者的责任”。易中天在电视上讲讲非自己专业所长的三国演义不会露出多少马脚,但是要以一己之薄力,用五到八年的时间,写全三十六卷的中国通史,正如左冷禅煞费苦心整合五岳剑派一样,心有余而力不足,怎么想怎么做都是不靠谱。余秋雨有点像岳不群,山居笔记下隐藏着一张媚俗的面庞,电视明星般的于丹、蒙曼等女性作家群,有点像恒山派里的定闲、定逸等几位师太,虽然有时候看上去武功高强身手矫捷,在江湖上却只能自保,至于呼风唤雨兴盛壮大门派之事却是平生无大志,只求活的真实自在。一大群的小有名气或者没有名气的文化人,如曲阳与刘正风金盆洗手的已经寥寥,在过去了多年之后,这个如笑傲江湖里大侠风清扬一样隐居突然时刻使出出神入化的独孤九剑一样的周国平依然能够写出让人手不释卷的著作,也让我读到渴望已久的《周国平人生哲思录》。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活着并且幸福。周国平曾说,要想追求幸福的生活,就必须保持一颗童心,就必须居住在“离上帝最近的地方”。然而世事纷纭,在这个大多数人信仰失落,真性情泯灭殆尽,人们以房车位钱为主要人生目标,人人都想上电视做土豪当明星住豪华别墅出国旅游,时刻提防被侮辱被伤害被剥夺被边缘化的社会里,童心在世俗社会里是幼稚的代名词,正如鲁迅说的在中国老实是无用的代名词一样。“人们普遍沉沦于功利性的外在生活,炫耀外在或内心深处的获得名利的满足感,很少有人真正过内在的心智生活。”而这正是犯罪或其他心灵贪婪与黑暗的罪魁祸首。长久以来我一直从内心深处贬斥和抗拒着某些动辄码字千万却粗糙空洞的网络作品,正如我深深厌恶那些虚伪又表里不一的人。《人生哲思录》在篇幅上的短却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语言朴实却不褪去诗的神采与光华,也许这源于周国平对人生和写作的态度:“灵魂是一片园林,不知不觉会长出许多植物,然后又不知不觉地凋谢了”。周国平在《人生哲思录》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文字如同清凉的薄荷叶,在烦躁而燥热的夏季抚慰我们的孤独的心灵。 帕斯卡曾言:“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我们人类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正因为有思想,人也在茫茫尘世一个小小的生命蜗居里独自逡巡着,用无数昙花一现的生命的丰富与短暂成就历史永恒长河的苍茫与壮阔,在历史赋予人类崇高的价值与荣耀的同时人类无法抵御人生失落的凄凉与孤独,正如周国平说,在习惯的状态下,生命之流失去落差,终至死水一潭。周国平描述的美好夜晚是:宁静,孤独,精力充沛,无论做什么,都觉得可惜,糟蹋了,于是什么也不做,只是坐在灯前,吸着烟。他如他自己描述的那样,在短暂而无尽的黑夜里思考着诸如生命的意义、爱与恨、生与死、灵魂与超越等问题,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他自己说:“如果我是一个从前的哲人,来到今天的世界,我会最怀念什么?一定是这六个字:善良、丰富、高贵……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难。所谓苦难,是指那种造成了巨大痛苦的事件和境遇。它包括个人不能抗拒的天灾人祸,例如遭遇乱世或灾荒,患危及生命的重病乃至绝症,挚爱的亲人死亡。也包括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挫折,例如失恋,婚姻破裂,事业失败。有些人即使在这两方面运气都好,未尝吃大苦,却也无法避免那个一切人迟早要承受的苦难——死亡。因此,如何面对苦难,便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课题”。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包括“生命感悟”、“情感体验”、“人性观察”、“精神家园”四部分。《智慧》指出来智慧和聪明不是一回事,《真实》告诉我们特立独行和潇洒自如一定要出自内心而不是活给他人看,读书不在于破万卷,而在于寻找一种贴近心灵而让灵魂满足的感觉。这些如他的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一样,作者用他的知识,他的经历,他的思索,他的痛苦与欢愉的积淀,短短的语句表达出他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而简单的看法,黑夜里栖息着一个孤独的灵魂,这个灵魂注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孤独者,必定背负着不可消弭的矛盾与苦楚,每个人在人生逆旅中都遭遇到内在困惑以致陷入内外在困境。苏东坡被贬黄州团练,心思由朝廷转向山水,书写出旷世的诗词,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 我们在偶尔的灯红酒绿之后,在深夜沉思之时,会不会想人生和生命的意义在哪里?难道用儒家的那种“吾日三省吾身”的态度就可以消除困惑吗?我们一生到底要什么样的幸福感受?耶稣阿拉和释迦牟尼真能帮得上我们吗?如果我们不幸成为余华笔下的被冤狱者被诬陷者被排斥者,身无分文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后栖息在没有人烟的荒野里冷雨中,我们在什么地方安排我们的人生感受?人生不仅仅是个生物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朝圣之旅,如果在这个旅途的终点,只有失败、孤独、绝望、地狱一般的窒息和虚无,我们怎么办?还能做梦般重新再活一次?
《人生哲思录》告诉我们,生命的终极意义问题是无解的、没有答案的,但是唯有思考这些问题才可能拥有自己的生活信念和生活准则。“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难。所谓苦难,是指那种造成了巨大痛苦的事件和境遇。它包括个人不能抗拒的天灾人祸,例如遭遇乱世或灾荒,患危及生命的重病乃至绝症,挚爱的亲人死亡。也包括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挫折,例如身体和心灵的残疾,婚姻破裂,事业失败。有些人即使在这两方面运气都好,未尝吃大苦,却也无法避免那个一切人迟早要承受的苦难——死亡。因此,如何面对苦难,便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课题”。如作者言,“人活世上,第一重要的还是做人,懂得自爱自尊,使自己有一颗坦荡又充实的灵魂,足以承受得住命运的打击,也配得上命运的赐予。倘能这样,也就算得上做命运的主人了”。人生是一场没有尽头的修行,人生的大智慧就是修行出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安然。周国平做了一个比喻:“人生即是道路又是家,把人生当作家,让心灵得到休息;知道人生是道路,让心灵有超越的追求”。如果把人生看作一次旅行,那么只要活着,我们就在长长的旅途中,所有的孤独与快乐都只有自己知道。人在旅途,怎能没有乡愁?如果要用一句话阐述《人生哲思录》所做出的贡献,我会说:周国平用哲学家的思考、诗人的语言很好地用平易的语言阐述了任何一段有质量的生命历程都必须反复面对且必须投之与认真思考的终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