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堡文化研究 第300期
作者:雷文龙
编辑:秦陇华
<small>导语:孙春龙,男,1976年生于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屽村。咸阳师专中文系毕业。历任《西安晚报》记者,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社会调查部主任、主笔等职。经他报道的山西官煤勾结黑幕、黑砖窑案、娄烦滑坡等震惊国内外新闻事件,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责成有关部门深入调查和究责。他以一个新闻人敏锐的视角,恪守从业道德,用笔当枪,枪枪命中黑恶势力,获得“中国十大法制人物”等荣誉,赢得公众与同行的高度赞誉。正当新闻事业如日中天时,他投身“寻找抗战老兵”的公益事业。于2011年11月11日成立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救助流落海内外的抗战老兵。个人作品有:报告文学《以公民的名义》,新闻作品集《公开的力量》,纪实文学《异域1945》,《没有回家的士兵》等。</small>
随着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撤乡并村工作不断加快,村组数量不断减少,许多行政村已经或即将成为历史,一些农器具逐渐消亡,为了记住这段历史,留住这段乡愁,王益区档案局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村庄记忆”档案的抢救保护建档工作。他们组织专人到各村拍摄“村庄记忆”照片、视频,征集相关档案资料,同时对所拍摄照片按照村庄全貌、标志性建筑、乡村民俗、新旧民居、生活家具、新旧农耕器具、古树名木、乡村名人等进行分类归档整理,对征集到的珍贵档案进行裱糊修复。对此铜川市委副书记相红霞作了这样批示“‘村庄记忆’这项工作搞得好,可总结推广,要注意体现村史,体现村中有影响的‘乡贤’”。领导的肯定与鼓励,坚定了档案人从事这项工作的信心,是对发起者的莫大支持。
由此我又想到了铜川人孙春龙,41岁的孙春龙,从西安印钞厂工人,进入西安晚报从事新闻记者,再转到东方瞭望周刊从事新闻调查,后又放弃媒体记者,成为“老兵回家”的发起者、策划者、志愿者,从事资助老兵回家的公益事业。“老兵回家”致力于帮助滞留在缅、泰、越以及台湾和云南等地的抗战老兵,与失散多年的亲人团聚;寻找当年中国远征军将士在国外的一些遗骸;同时为原国民党抗战老兵提供关怀服务。
“村庄记忆”“老兵回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有异曲同工之处,他(它)们都已暮年或已消亡,他(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曾经的瑰宝,犁、耧、耙、耱、纺线车、织布机……这些先民的生产生活必需品,谁还能记起它的辉煌?抗战胜利已70年,谁还能记得那些出征入死、为国流血,至今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的老兵?发起人在和时间赛跑,当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约有2万人滞留国外,无法回家,平均每天有10人离开人世,让每个老兵体面回家,有尊严的走过畹町桥是孙春龙的愿望,同样记住历史,留住乡愁是档案人的夙愿,抗战老兵、生活的村庄、器具都在渐行渐远,谁来帮助?谁来抢救?这些事与发起人又有何干?又非职能所在,他们又为何热衷?曾经无数人问起孙春龙,这些事都应该是国家来干,为啥你要干,孙春龙回答;“国家是谁?每一个国家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的,我们是什么,国家就是什么。”
朴实的语言震撼着每个国人的心灵,正是有了千万个王益档案局这样的群体,孙春龙这样的个体,才使我们的历史不至于断章,正是有了这样的担当与付出,才使中华民族的历史得到传承与保护,让我们向这些群体、个体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