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西方的情人节,也是大侄女新婚大喜之日。虽然眼下春运比较繁忙,可我一点不敢耽误,带上妻儿请好假直奔老家。
老家办喜事,真的有味道。我这个落户他乡的游子,挤在热闹喜庆的人群中,用心享受着那一刻美好的乡愁。
从晚上踏进家门开始,我便帮衬着做点办婚宴的琐事,想在其中分享更多的幸福和喜悦。热热闹闹的日子,我不能闲着没事,也不好独处静养。短暂的回乡,和亲人们唠唠嗑,陪父母说说话,给乡邻递递烟,尽情融在喜乐之中,多一些亲情的相伴。
这次回乡参加侄女婚礼,感受老家办喜酒的别样喜庆,许多地方是城里人想也想不来的。
侄女结婚是大喜事,摆宴席在所难免,按习俗是连着三四餐的酒席,这还不把爸妈和大哥大嫂累坏了。好在老家的街坊邻居全体出动,纷纷赶来帮忙。大伙是义务劳动,不收分文报酬,这一举动让我深受感动。
估摸着一算,从头至尾一直帮忙的叔婶有二十好几人。以老屋为中心,左邻右舍连着几家世伯亲戚都赶来帮工。烧火做饭,刷碗洗菜,掌勺下厨,搬运杂物,摆放桌凳,招呼客人等等,每样事情都有乡邻亲友帮忙张罗,众人拾柴火焰高,连轴转的婚宴倒不觉得累人。
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也不停在脑海中思索着眼前的场景。
左邻右舍能够倾巢而出,给予如此厚爱,这般帮衬,确是千金买不来的乡情。
眼下春节刚过,好多壮劳力已经外出务工,村里剩下的青壮年本不多了。这次能得来左邻右舍,乡里乡亲的义务帮衬和出手相助,真心的不容易。
我思来想去,应该是母亲许多年来在老家攒下的好人脉,和积善行德的功劳。
为何这么定论?我粗看了一下,来帮忙的邻居和亲友,许多都是母亲以前关心帮助过的人,当然也有父辈中交情比较深的。
众人中,有村头北海叔四个兄弟,有荣生伯伯的五个儿子,还有隔壁合健叔和门前的王叔,还有表叔合贵夫妇和离家出走多年的兴权兄弟,以及自己的小学同学老五等,一大帮人能够赶来帮忙,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人情,更多是别人对父母兄嫂平时为人处世的认可和敬重,特别是对菩萨心肠的母亲,长期以来仁心善良的回报。
记忆中,母亲帮过村里许多人,特别是急难中的老弱病残幼。那年母亲去万年县治疗眼病,一起同行的有一位患白内障,几乎双眼失明的阿婆,当年近六十岁了。是母亲同情老人家,力邀她一道赶去治疗,结果老人家有一只眼睛得以重见光明,阿婆当即感动的落泪。
还有荣生伯伯家最小的儿子,一直在其姆妈的庇护下成长。有一年老人家意外过世,他二十好几的人,居然无所适从,在众人面前痛哭流涕,同时也对未来渐渐失去信心。
非常时刻,母亲找他聊家常,苦口婆心劝其自立自强,重拾生活的勇气。或许是母亲真诚的心感动了他,蜜罐中长大的小伙最终抬起头昂首向前,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母亲有两项“绝活”,能给受意外惊吓的小孩“安抚”,还能为咽喉肿痛的乡邻看病。小时候,来家里询问请求帮忙的人络绎不绝。对于目不识丁的母亲来说,我一直特别好奇,这些好本事母亲究竟是怎么学会的。
自己成家以后,每次回老家探亲,父亲总笑说母亲是村里的兼职妇女主任,谁家里有个烦心事都会找上门来诉说一番。
有阵子母亲来我这帮忙带孩子,父亲守在老屋,家里门可罗雀,来者寥寥无几。而母亲回到老家,老屋前前后后却是一片喧闹欢腾。可见,母亲在老家的口碑人脉有多好。
这次赶上侄女在老家办婚事,大伙儿不用父母打招呼,主动上门帮工,便是情份的回馈,是给母亲至高无上的荣光。
告别家乡时,我不由想起母亲多年来不计回报,不辞辛劳的善良和热心肠,还有乡亲们这次自发赶来帮忙的义举,一切是那么的自然,又是那般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