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标签横行于世,好像谁家孩子如果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就等于直接承认了孩子的平庸,间接承认了家长的平庸。我想历史上最著名的“神童”无外乎是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了吧,“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比起如今火爆网络,“每天能写400首诗”的“天才”岑某,仲永的才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他五岁的时候写的诗,就得到了权威人士的肯定,而且,是在“未尝识书具”的情况下。
我们本来以为,所谓“天才”,是天资聪颖,是上天赋予他们的才能。可现代社会却告诉我们,“神童”是可以被培养出来的,于是呢,培养“神童”的流水线作业应运而生。我作为旁观者而言,看着那些“神童”的简历,荒唐的简直令人喷饭,就好像是一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人在吹牛皮,什么“1岁徒步暴走,2岁攀登南京紫金山,3岁雪地裸跑,4岁参加国际帆船比赛,5岁开飞机围绕北京野生动物园飞一圈,6岁写自传,7岁三次穿越罗布泊……”;什么“16岁女孩日均能写300首词牌、2000首诗、15000字小说,还在2年间出版了三本书……”日均2000首诗,什么水平?传说乾隆爷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这16岁的女孩,仅仅需要20天就能达成这个“成就”,乾隆爷的棺材板都要压不住了……
明明在一众网友看来都十分可笑的“神童”炒作,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大的市场,为什么还是会有家长乐此不疲?非常巧合的是,王安石先生早就已经给出了答案:“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个“利”字,道出了这许多家长的心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那些可怜的孩子们啊,妥妥的“工具人”,先是被制造,而后用来赚钱……
当然,这么说未免是有些绝对的,只是我实在气不过这些家长们的所作所为。不能否认的是,这些家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观念,还是能印证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的。老郭曾经说过,“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往往自己都不是龙。”既然如此,你们又怎么确定自己生下来的就是龙种呢?万一真的是,您自己心里不得掂量掂量,这孩子究竟是不是自己的嘛?
我知道,社会的竞争激烈且残酷,可这并不是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这份激烈和残酷的理由。我想,所谓公平之处就在于,在真正步入社会之前,我们都有或曾有享受童年的权利。现在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和小伙伴们一起游戏时候的快乐,而并非我的成绩有多好、拿了多少奖状、得到了多少表扬……
这个社会的多元化,也就决定了它需要的不仅仅是“神童”。那些急于求成的父母们,未免是有些短视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这个社会的高精尖人士,但我相信,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愿意为他们自己的孩子撑起一片天,在那片被撑起的天空下,孩子们可以自由玩耍,可以拥有属于他们的幸福童年。在成为大人之前,请先让他们做回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