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相信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桌子一定要摆得整整齐齐,朋友圈发图一定要九宫格之类。然而看到别人只发八张图虽然嘴上会笑笑说“强迫症不能忍”,但实际上真正认为自己患有精神病学上的强迫障碍的人,恐怕不过寥寥。
一是现在很多医学术语已被滥用,如Papi酱就做过某期视频,调侃说“这年头,没个什么病,都不好意思跟人聊天”;二来许多人或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或行为属于疾病,TA们认为自己隐藏的、潜在的念头是有罪且令人羞耻的秘密,因为不了解而避之不谈乃至忽视。
神经科医生弗兰克·拉马涅尔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强迫症,便根据自己的多年从医经验,将强迫症患者病例分门别类,写作《走出强迫症》一书。
作者对强迫症的定义有二:强迫思维与强迫行为,二者其实是不同的概念。
强迫思维,指脑海中的画面、冲动,某个念头,总是不自主不可控且令人不快的,会导致不适的情绪状态,偶尔会促使强迫行为发生。如会不自主地产生“希望最爱的人患上癌症”的念头;如恋童癖强迫症患者,在面对小孩时,会被非自主的恋童画面萦绕,但他其实并不是恋童癖患者。
强迫行为,是精神或行动上的自主且有意识行为,目的是缓解不适或让自我感觉更好一些。比如,检查、重复做过的动作、清洗、把东西排成一条线。
《走出强迫症》一书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强迫症,为患者自己卸下沉重的包袱,学会去自救,也学会去救助他人。
为了更自由地享受生活,我们都需要关注自己,了解自己,悦纳自己。
02
作者首先介绍不同的强迫症类型,正如他所说,希望病人能够自我认识并敢于咨询,因此在书中介绍了不少比较容易被人忽视的症状。
迷信强迫症,在于为避免灾难降临而做出某些举动。与反复检查门窗不同,迷信强迫症患者想的是“如果我没有重读这封信七遍(固定数字),我的亲人就会死”,这是带有迷信色彩的强迫行为。
这让我想起向飞机发动机扔硬币祈福的老太太,还有数不尽的旅游景点的许愿池,未必不带有迷信强迫仪式的痕迹。
宗教强迫症,源起于恐惧违反规矩或怀疑自己违反了规矩。一患者的宗教信仰中要求上厕所时不可以想到神,而她却总是不自主地在卫生间浮现神的念头,使她觉得自己有罪、亵渎神灵,这是强迫思维。
另外还有这样一个案例,患者担心自己在给老板的文件上写了:“亲爱的大蠢货,我鄙视您”这样的字眼而反复检查50遍,这种害怕自己受冲动驱使而不自知做过令人不快的事的恐惧,被作者称为攻击性强迫思维。
为了验证自己不是同性恋,通过浏览相关的网站寻找排斥的感觉;总是害怕自己对动物有欲望;不敢居住在学校附近因为害怕自己会去骚扰儿童。以上种种强迫怀疑和需要确认自己没有这些怪癖的人被作者叫做同性恋、恋童癖、恋动物癖强迫症患者。
这样的病人本身是绝对没有这些癖好的,他们只是无法遏制住怀疑自己有此癖好的侵入念头,甚至不相信自己没做过令人不安的事情。
不难想象,强迫症患者因为不断侵入自己脑海的各种可怕的念头,承受多大的痛苦与压力。
03
日常中我们常听人说起的所谓“强迫症”,如洁癖、排列有序、反复检查等等,其实并没有严重到疾病的程度。
作者在文中提到与洁癖相关的清晰强迫症,患者认为周围的一切都是被污染的,因此不愿意出门,不愿意碰触认为是脏的东西,他们常常需要反复清洗甚至到出血的程度;检查强迫症则是普通人比较熟悉的,检查门窗、文件、数据,患者的病态程度自然是远超普通人的;另外还有“想要知道”强迫症,一般是针对某个人或某些事,譬如特定某人的每分每秒都要了解,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清楚知道,如果错过了会陷入深深的焦虑;囤积也是一种强迫症,认为所有的物品总有一天会用到因此不愿意舍弃,患者的囤积物甚至可以将自己家和父母家都攻占;囤积强迫症中特别提到有种情况,患者因为担心会不小心将重要的文件或物品扔掉,因此不愿意扔任何东西,故最后导致物品堆积如山,等等。
总而言之,真正的强迫症患者其实都是深受其害的,疾病带来的病态的焦虑往往让一个健康的人被折磨得苦不堪言。根据作者自己治疗强迫障碍的患者经历描述,我们才得以窥探到真正的患者的内心,了解到他们是如何深受折磨,如何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甚至无法得到理解与救助。
痛苦在于,没人知道他的痛苦。
04
在作者提到的强迫症患者中,有强迫思维的念头,如攻击伤害他人、亵渎神灵、猥亵儿童之类不受控的侵入想法,常会使其以为自己需要为这些念头负责,因而感到自己的本性或许不善,认为自己是危险的人,故而终日被痛苦萦绕、不敢与他人亲近。
许多治疗强迫症的精神科医生将治疗重心放在对侵入念头的解读上,用精神分析的方法企图去寻找疾病的来源。
例如面对恋童癖强迫症患者,传统的精神科医生会解释道,病人之所以会不自主的出现猥亵儿童的念头,或者害怕自己会猥亵儿童,是因为病人潜意识里有这样的欲望并将其压抑下来,因为得不到宣泄而形成反复出现的念头。
然而按此说法,大多数的病人都会因此越发痛苦,以为这些思想反映了自己的“恶”的真实本性。
作者认为这一方法对治疗强迫症无济于事。
在他的解释中,这些不好的念头是“异 我的”,即与本人的思维系统相悖。譬如过马路时总是想到发生车祸,这个侵入念头让人感到害怕并憎恶自己。但其实这只是一种机能障碍的结果,与主观思维无关,甚至与本人的思维系统相悖。
人不该为不自主的念头负责,意识到这不是自己的责任,会让很多人放下心来。
05
在治疗强迫障碍的过程中,作者采用行为认知疗法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式。
所谓行为认知疗法,简单来说就是从行为上进行校正。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是人的情绪、行为等都是可以通过环境影响、观察模仿学习和强化形成或改变的。
运用在治疗上,作者常常让病人给自己感到焦虑的事物按焦虑程度从低到高排出等级。比如清洁强迫症患者,患有清洁强迫症的患者面对一切“脏”事物都会感到焦虑,激发想要清洗的冲动。
治疗时,可以如下排序:
“触摸一张放在桌上的白纸
触摸一张他人递过来的白纸
触摸一张有脚印的纸
触摸鞋底
抓一些灰尘......”
从焦虑等级最低的行为开始,触摸一张放在桌上的白纸后,表明此时的焦虑程度(若焦虑分1~10级,此时是什么等级),如果焦虑可以克服,再循序渐进进行高焦虑等级的行为。
由于很多强迫症患者无法自己独立完成后面的高焦虑等级行为,常常需要医生的鼓励与示范,如果医生先触摸鞋底,患者也许会模仿同样的行为。
另外,如检查强迫症这样行动上的强迫行为,最好的治疗方式是不去检查,行为做完后立刻抛诸脑后,有意识地提醒自己不要做出强迫行为。这种强迫症常常是患者知道所有的事情都已安排妥当,故自己的行为毫无意义,他们只是克制不住涌起的焦虑,而此时去“检查”只会加重强迫行为。
治疗精神上的强迫行为,如一直在大脑中回忆检查的过程,或反复出现不好的念头,可以用朗读的方法。将引起自己焦虑的念头写下来反复朗读,读的文本正是会引起自己焦虑的侵入念头,故患者此时会想要做出强迫行为缓解焦虑,但由于不间断的朗读使大脑此时无暇顾及这种焦虑,就形成了无视焦虑不采取行动的模式,由此可以推广到更多的情境中,使强迫行为缓解。
以上治疗方式最好是在医生的帮助下进行,真正的强迫症患者可能是很难靠自己的努力去克服的。
不过正是由于这本书的出现,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强迫障碍,也让许多深受折磨而不明所以的人更了解自己,从而想办法去医治。从焦虑的阴霾中走出来,才能感受到温暖和阳光。
“让更多的人认识这一疾病、学着自我治疗,从而能自由的生活,我便心满意足”,这或许,就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