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很冷,据说是数十年一遇,活过来之后,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了。
这几个月来,我一直在想的是,到底是去广州深圳,还是回家?嗯,我说的是,未来几十年的工作和生活。每天接触的资讯很多,媒体上、朋友圈里、朋友嘴里,大多在议论着在大城市该如何更好地生活,然而每次打电话回家,都会被家里人洗脑,回家才好,留在大城市就像浮萍,回家才有根基。各执一词,其实最终还是要选择自己能够凑合着过的生活方式。
前几天看到一句话,觉得特别打动,”我们离开家乡,很多时候,不是因为能力,而是因为性情,因为我们肿胀的内心,因为青春逝去的焦虑。“说这句话的人,Spenser,大学毕业后在家乡重点中学教书,靠自己的努力在一个二线城市买了房子和车子,五年后,却卖了房子,去香港读书,现在留港工作,他也是个在公众号上码子的人(公众号:spenserandhk)。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还在深圳实习,离开家离开学校进入职场的情绪,都被这句话激发了,让我重新思考在大城市漂泊的意义。
是的,我焦虑,因为害怕有限的青春在小城市里慢慢消磨,不留下痕迹,最终一事无成。于是想在毕业的时候就留在大城市,就像一条小鱼要努力游到大海一样。大城市有完善的生活设施,只要有钱,不管去到哪里都能随心所欲地获得想要的东西,消费造就了大城市的繁华,也吸引了无数热血的年轻人在这里用青春换取他们渴望的东西:梦想、成就感、事业、物质等等。
其实大四的时候,很多同学已经开始出来社会找工作、实习或者入职。而我,因为有课程, 本打算要安心在学校度过多一年的读书时光。学校举行第一次企业供需见面会的时候,我没有心动,因为我还大四,不着急找工作。世界五百强和记黄埔来学校招人的时候,我有些心动,投了简历,填了去深圳的志愿。碧桂园在学校举行招聘会的时候,我觉得好像去那里工作也不错,和朋友们组队去面试和笔试。后来,身边越来越多的人拿到了offer,不管是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后来,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宅在宿舍了,他们去泡图书馆,准备公务员考试和考研。于是,我好像也应该做点什么了。
直到有一家服装企业来学校招聘,我被打动了,工作地点在深圳,能够接触高大上的时装,参与时装发布会的策划,和知名的时尚杂志、明星接触......这一切一切,都是少女时候的梦想啊。很努力地准备简历、用了一个多小时把作品打印得漂漂亮亮,穿上自己觉得好看的衣服,我努力地想挤进这家公司。很幸运地,我能去这家公司实习一个月,实习完之后表现不错就可以拿到offer。本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然后我安安静静地在学校学习,下学期去实习,顺利的话,入职,开始在深圳的奋斗之旅。然而,听说这个公司的录用规则是先到先得,先实习的大学生能先被决定能否留用,把坑填满之后,后面来的人就比较难以进入。为了一份在梦想的城市,深圳的梦想的工作,我迫不及待地把实习从三月份提前到十一月份,宁愿用两地奔波的方式同时兼顾实习和学习。
然而,大城市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令人振奋。尽管这个服装公司在深圳很有名气,尽管工作内容几乎是为我度身定制的,让我无比喜欢,但我还是对下班之后的生活充满恐惧。几乎是每天,我都欣喜地去上班,期待在公司的时光,然而,一下班我就陷入了一种深深的无助、沮丧的感觉,不能自拔。我不是工作狂,只是不知道在这个城市,除了工作,我还能干什么。如果是在学校,学习之余我可以约同学出来玩,可以去图书馆看闲书,可以去做运动;如果是在家,我可以陪家里人聊天,做做吃的,还有去逛街......然而,在大城市,在深圳,这些都是那么的奢侈。我肿胀的内心,可以把激情放在工作上,却无法在工作之余获得平静,让我感觉很痛苦。
于是我只能离开,这大概是因为受不了在大城市里的寂寞吧。
感觉我的故事,和Spenser是相反的,他先是在家乡工作,然后去大城市漂泊,而我,小小地在大城市漂了一阵子,就开始回家。寒假回家开始,我就开始各种投简历,在家乡这个三线城市,找工作似乎不难,难的是找一份合心意的工作。
继续说说Spense,这个把房子卖了跑去香港的年轻人,其实,他大学毕业后的那五年,完美地诠释了家里人对”女孩子要怎么找工作“的定义:要稳定、要赚钱还要受尊重。然而,重点中学的老师看起来风风光光,实际上也是蛮辛酸的,作者在自己的公众号里提到,作为英语老师,他不仅要六七点到学校到学生早读,还要陪学生晚修到十点多,这些都是”义务加班“,还不像企业里那样有加班费。咋看有些矫情,但想想自己曾经走过的中学时光,难道不就是这样吗?
昨天帮妈妈删除微信里的信息,以腾出更多的内存空间。无意中看到一个”家长群“,我弟今年高三,他们班的家长们建了个微信群,也把老师拉了进去,里面的留言让我哭笑不得,不禁感慨做老师的”无奈“。
”@X老师好,请问你能叫我儿子给我打个电话吗?他好久没有打电话回家了,谢谢!“
”@X老师好,能麻烦你中午十二点叫我儿子在学校门口等我吗?我来接他。“
”@X老师好,麻烦你问一下我儿子衣服够不够,不够我送些过来......“
看完之后我跟妈妈说,”天啊,那班主任肯定很后悔进你们的微信群吧,这么多琐碎的事情“。她不以为然地说,”那有什么,没有微信的话就打电话呗,反正要找老师有多难........”
也是行行有行行的难处啊,做起了家教老师感觉也该思考这些问题了,哈哈。家教只是兼职,并没有打算以此为生。回到家乡之后,我去面试了一家公司的编辑岗位,一家小公司。在三线城市,能够找到传媒类的工作,其实并不容易,大城市爱热闹,需要传播的力量,小城市比较安静,广告、传媒都做得比较传统,规模也不大。如果是要很好的工作前景的话,估计我是要在大城市发展的,然而我对自己的未来还很迷茫,没有足够的斗志留在大城市。回家,在家乡的市区,在最繁华的地方,应该能找到一些大城市的影子吧。自己安慰自己说,毕竟是珠三角,差不了哪里去的。以下是我和主编的对话:
——“你们每天什么时候上班?”
——“八点半到下午六点,中午休息两个小时。”
——“周末双休吗?”
——“不,只休息一天,星期六要上班,很多小公司都是这样。”
——“为什么底薪只有2500,不能高点吗?”
——“大学生一进来都是这样的,其实要哪个人对我们来说都一样,培养一年之后都差不多。”
这是第一次让我感觉自己是那么容易被替代。虽说文科生的工作本来就比较容易被替代,竞争力较弱,但当这番对话在自己身上发生的时候,还是有些诧异。我真的那么容易被取代吗?我要被塑造成哪样?我要怎样才能更有竞争力?
我想说的其实是,或许不应该小看小城市,谁说在小城市就能轻易混得好?大城市有大城市的标准和要求,小城市也有小城市的规则,只有是商业社会,只要是自由市场,都讲究效率,谁有能力谁就能站在优势地位。
回家,或不回家,都要在竞争中成长得更强大,这样才能抵抗严寒,就业的寒冬,和人生的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