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参与第五期阁·主题读(鲁迅)征文活动
我们从少年起伴随着鲁迅先生的文章长大,少年时代纯真的文学梦随着语文课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孔乙己》、《藤野先生》、《祝福》等朗朗读书声在潜滋暗长,他用生花妙笔描绘了经典人物画廊,笔触灵动推进情节展开,细腻传神展现世俗风情画,用一篇篇经典文学钩沉起沉默的悲剧。他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是认识当时时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样的文学经典。
我把文学的根须浸染在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里,贪婪地汲取文学阅读与写作的养分,滋养着我的精神,提升着自己的写作。我经常跟着鲁迅名著去写作。
一、学习鲁迅先生高明的画师技法进行文学人物形象塑造。
鲁迅是文学大师,他往往要把画师的勾勒人物的白描手法引入小说、散文创作,用于勾画人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藤野先生外貌又黑又瘦留着八字须,带着眼镜。
还有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祥林嫂;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样子象圆规的杨二嫂;满脸横肉,一手抓钱,一手撮个滴血馒头的康大叔等等,这些深刻烙印在人们头脑里的艺术形象都是用“勾勒”笔法塑造而成。
鲁迅先生的作品有强烈代入感。创作者就是高明的画师,他笼万物于形内,挫风情于笔端。传神细腻,毕肖声口。让我读他作品,感到成为画中游,恍然活成了故事中人物。
在描绘风俗乡土与故事新编文学创作中,鲁迅先生把传统绘画的“空白”设计技法运用到短篇小说创作中,是不可少的慧心和匠心 ,在重要处全在‘设计’,什么地方着墨,什么地方敷粉施彩,什么地方竟留下一大片空白,不加过问。他的有些作品尤其重要处,便是那些空白处不着笔墨处,具有无言之美,产生无言之教。《药》用血馒头留白夏瑜悲剧,祥林嫂用破竹竿、空碗和木偶留白被虐杀世态炎凉人情,孔乙己用破蒲团留白被举人惨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的“留白”意识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绘画,他将这种意识明确引入了小说创作并加以自觉的继承和发挥,增强了文学作品的张力。
我学以致用,创写了下面一段文字:
这已是一个很遥远的残梦了。梦中的古朴小院,已随着梦的余韵,袅袅地逝去了,只留下一些残缺的画面,时时伴着我的悠悠情思。
记忆中的小院很美,然而这么多年,常在我梦中徘徊的只有那简陋的竹篱笆。竹篱早已褪去绿色,在风的吹拂下咿呀作响。正对着竹篱笆门五六米的是一棵两搂粗大的枣树。老树皮黑褐色,龟裂纹理,虬枝弥漫了土屋形成的四合院。
恰值1970年6月份,石榴花开,那夕阳红皱了石榴花,万绿丛中一点工,娇艳美色补须躲,它正咧着嘴角,仰着烈焰红唇,羞妒着穿着红裙飘嫖的四姑。
四姑穿着绣着一对蝴蝶的红布鞋,如麋鹿迅捷轻盈地往东厢房奔,齐腰的黑粗随着她曼妙的腰肢来回摇曳,手端着的一那漫漫的字盆热水便溅出几点欢快的水花。
屋内传出急急的催促声:“快生出来了,使劲使劲!”屋外一挺拔英俊的二十四五岁的男人不安地张望,走动。有时捋一捋黑亮的大背头,有时抬手腕看看上海牌的手表,有时从他的挺索的灰色中山装拿出英雄钢笔写些什么。
大枣树下依偎一五十多岁老汉,不紧不慢地从扎着黑对襟袄的黑布带里抽出别着的大烟袋,装烟,打火点烟,悠悠地吐出缕缕烟来。
西厢房的厨房门,一五十多岁的老妇颠着小脚往锅里舀水,花白的头发披拂在她的慈眉善目上。盖上锅盖,急急地拉着风箱,锅底的火温柔地吻着锅底。这时竹篱笆门外传来一对母女的乞讨声,老妇便从本不宽裕的窝头中拿出一个,柔声细语,交给那乞讨母女……
这时,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我降生了!
西边天正火烧云,院子外池塘泛着金光,狗吠深巷,鸡鸣树巅。池塘东第六生产队的铁钟响了!
社员稀稀拉拉地往那有十几间土屋的生产队场院汇集。村中间一片巍峨的县长大院里却响起三声关门炮,震地嘛两里灵棚簌簌抖动,追思着县长的老太爷刚去的英灵……
二、鲁迅先生的故事小说的场景情节有视觉节奏
视觉节奏,主要指场景情节语言的节奏。这种节奏从场景情节的细腻传神和整体形态下审视。所谓细微之处,就是要写好细节。细节是人物的言谈举止以及处事时的最具体、最细微的关节之处。人往往在细微之处显露真情,故而生动的细节描写最能显示人物的内心与性格特征。孔乙己“排”出几文大钱那种显摆,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写其生机衰竭和精神死亡……这些细节如电影特写镜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鲁迅先生作品的情节灵动设计很有可借助电影表现手法
电影场景情节的结构感。这里是指作品场景情节环境描写与人物的言行举止刻画。还有场景情节的切换。作品的场景情节的变化,在场景情节类别上的选择上,把不同场景情节的单个场景情节按照主题内容的表达有机地联系起来。结构组织安排上的“匠心 ’”,实际上就是一种节奏韵律的把握。
电影技法在鲁迅先生作品中有典型的表现。我们从《祝福》小说能感受到电影视觉感。鲁迅先生的故事小说的场景情节有视觉节奏的,我们读下面文字,试着改编电影剧本。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剧本是对原著的再创造,更能借鉴学习鲁迅先生的创作方法。
一部影片的创作是从编写文学剧本开始的,电影文学剧本是用文字表述和描绘未来影片内容的一种文学体裁。这对提升我们的写作功底大有裨益,能体现了改编者的匠心。
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疤,默默地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年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 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 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 子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 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 可不知道。
我们知道,画面和声音是电影语言最基本的艺术元素。可在剧本中 用旁白(画外音)和人物的行为动作来表现,为了达到电影的视听效果,满足观众的需求。
还有剧本中的章节要根据根据场景的转换来划分的,为了拍摄的需要 。在剧本中可增添了许多细节,使剧情更加丰富、情节更加逼真,表演更加形象,大大增加了观赏效果。可根据祥林嫂被逼再婚出格的反抗行为增加祥林嫂怒砍门槛的情节,原著基础上创造性的发挥。
我们可根据《祝福》改编成下面电影剧本:
(低沉的旁白):“这样,她听从柳嫂的劝告整日紧闭了嘴唇,默默地跑街,扫地,洗 菜,烧火,好容易,她积下了十吊工钱……” 土地庙,祥林嫂把毛巾包得好好的十块鹰洋拿出来,交给庙祝,千恩万谢。庙祝将银洋一块一块地敲过,点过,对她点点头,讲了几句话,祥林嫂的表情起了变化,安心了,解除了负担似的,跑回去。
鲁家废园,下着雪,祥林嫂搬了一大捆柴进来。
客厅.大年夜,又是祝福上供的时候了。
柳嫂端了大盘装着一个煮熟了的猪头,猪头上面横七竖八地插上八九只筷子,上来。阿香跟在后面,端了另一只大盘,盘里装着一只鸡,放好。柳嫂正要回身再去端供品,只见祥林嫂兴冲冲地端了一只盘子,里面是一条大鱼,上来。走到供桌前面。
四太太大惊,大声怪叫:“啊哟,祥林嫂,谁叫你端的?放着放着……”拦住她,不让她走到供桌前面。
祥林嫂完全出乎意料,不知说什么才好,几秒钟之后,才磕磕巴巴地:“我,捐过门槛……捐过……”
四太太一扫她平时的慈眉善脸,迎头痛击:“什么门槛不门槛!放下,不准开口。”
四老爷怒容满面:“我早说,不能用,不能用这种人……”
四太太对柳嫂:“快去换过,换一条草鱼,快。”对阿香,“站着干什么?叫她(指着祥林嫂)出去。”
祥林嫂茫然地出去。失神落魄的表情,嘴角微微地抽搐。
土地庙。长明灯的微光下,祥林嫂发疯似的用刀砍一条门槛。
被惊动了的庙祝,掌着油灯跑出来,大惊,失声叫喊:“哪个?”
像受了惊的老鼠,祥林嫂回身向外就走。庙祝追到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