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想为这本书做一份读书笔记,由于懒等原因吧,迟迟未动笔,可是借的迟早要还的,这本书我得还给学校图书馆。
万玮是一个很有思想的教师,阅读、思考并通过书写留下自己的思想。这本书更像一本杂文集。五重境界分别是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分为五个篇章,每个篇章收录9到10篇带有某个观点的文章。这些文章有针对教育事件写的评论,有一些教育杂志上写的专栏,有对网友或教师提问的回答,有在工作中各个场合的发言,也有身为一名教育者在生活中的感悟。这些文章跨度近十年。
作者自称自己不是一个十分勤奋的写作者,做不到像李镇西那样,每天坚持写几千字。只在有感而发时写规定,自己平均每周要写一篇。平时工作中,头脑里灵光乍现时便把要点马上记录下来,晚上或周末再补充成文。寒暑假时间相对宽松,平时若有欠债便可一并补上。我校的校长也在提倡,我们每周写反思,然后这点上,我们却远不像万玮那样有思想高度,每次写的反思总是寥寥几句话,深度不够。当然一年半载达不到那样的水平也是正常,缺的是坚持写,写出自己的水平。
随时留下文字的好处之一,便是能看到自己在不同阶段的心路历程,反映出作者在教育思考方向上的转型。万玮的《班主任兵法》也是我曾经拜读过的一本书。作者在叙事上也提出了这本书,把“术”做到了一定的高度,然而现在作者更关注教育的“道”。我在读这部书的时候不仅读出了“道”,也关注了“术”——育人的“术”、写作的“术”。教育不是硬碰硬,一味的说教与坚持,很多时候要迂回的战术。讲故事是教育逃不过的办法。万玮脑中的故事库是庞大的:历史故事(许衡拒摘梨)、古今名人故事(女排训练报道“没有人可以笑着拿冠军”)乃至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孩子扔梨核害怕承认),他总是能信手拈来,用故事牵住孩子的心,用故事启迪孩子的情。他自己也说平时要注意积累故事,考虑好故事的用途,给故事分门别类,经常温习故事以防淡忘,这样用到的时候就可以随时从脑袋里搬出来,做到肚里有粮心不慌。写作也一样需要好故事,来支撑起自己的观点。就看《格局》这篇文章吧,万玮列举了孔子后代——一名家长提出学校应当在培养学生格局上下功夫、精明格局不大的上海人当不了领导、《大学》中一段话、我遭家长刁难后剪发启示、美国通用电器掌门人的事与话、跳蚤碰壁不再努力、刘翔跑步、林肯认命财政部长、年轻班主任的问题等十多个例子。正是大量详实的例子才使得他的论点的鲜明、论据的充实,读者才更有兴趣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