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幸我又参加了第三期的读写营。更荣幸的是,这期担任主讲的竟然是江南铁鹰老师。昨天的讲课,老师简单分享了他当初在什么情况下开始文学创作的。是什么动力让这份爱好直到他七十岁仍在坚持。听了老师分享自己源源不断的好作品,羡慕嫉妒的同时,更加坚定了,无论多大阻力,也要把自己的这份爱好坚持下去。课后,老师还留了作业,让分享一下自己为什么爱好创作,写作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想想当初我爱上写作纯粹是一种偶然。记得那是从我儿子小学报了软笔书法班开始的。那时我添加了书法老师的微信,以便于及时接收上课的时间。后来通阅读老师微信我了解到,授课老师不仅会写书法,还有文章经常在公众号上发表。
他发在朋友圈的文章,我每篇都必去读。写身边事儿写身边人。优美的用词,借景抒情及一段小故事带给人的思考启发,读罢令人吁叹不已:人家的文章怎么可以写得这么好。那时的我,不仅羡慕他的文采,还生出自己也要去尝试着写一些东西的想法。(念书时,我的作文水平还算可以。)
起初的写不用电脑,而是利用下班时间在纸上写写,写好了修改几次放在那里。后来不满足于这些,就往朋友圈里发。想不到的是,一些简短粗劣的东西,也能收到朋友的点赞。尤其是短文,被那位书法老师读过点赞后,还留言说我的文写的好,并鼓励加油去写。由此,更让我有了写下去的想法。虽然那时仅是单纯地去写,不讲章法凭着意念随意书写,其中存在语句不通或中心思想不明确等很多缺点。
那时人年轻工作较忙,能用的时间只有晚上,抽空就写上一段,只要有了灵感就去记录下来,但并没有当做每天的主题。直到我的第一篇《怀念舅公》的文章,大胆投了我们当地的公众号。几天后,有编辑老师联系上我要修改。心里兴奋之余,似乎已提前尝到文字带来的激情与快乐。不,那是努力与坚持被人认可的有力表现。那几天,我的精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工作干得更加卖力,心里想的是,赶紧完活儿抽空再写点什么。
有了第一次,也为我后来不断地写文奠定基础。它像住在心里的魔,驱逐着你前行,催促着你去行动拿笔去写。所以只要时间一有空闲,我就想写。这种习惯不受控制,也难以控制。但因为工作忙仅是小练笔,文字水平进步空间不大。真正接触文章,文字表达有了明显进步,还是来了简书以后。
直至现在,我仍要感谢把我带来简书的林老师。我们是通过公众号里发表的文章认识的,我加了他微信,也积极地向他请教关于文章的创作上。可能问的问题多了,老师见我这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进步,就推荐了我来简书。来了简书,我如鱼得水般当天就参加了日更。虽初写的文字能烂大街,却是依旧喜欢写,且一发不可收拾。我想,我对文字的热爱是真实的,不弄虚作假的。尤其受身边一群热爱文学朋友的鼓励支持,除了睡觉,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揣摩文章的素材。
当我的文章被伯乐推荐一次,心里又开始多了一份欲望与不满足。发誓要不断提高文字的水平,去打榜,争取文章被更多人看到。
文章被网络平台发布的多了,心里虽已没有当初的兴奋,但文学依旧像摇曳的罂粟花一样,对我诱惑力极大。每天也已养成习惯,把搜找的素材,拿到桌面上写出来。
虽然目前依旧狂热于写,却充其量是文字的记录者。不敢声称创作。因为创作本来就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需要带着敬畏文学的心理。
老师课中讲到自己曾经做过很多苦差,是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但他在艰苦的条件下依旧坚持创作,他的许多作品,都是根据自身的经历写出来的。这不仅表现铁鹰老师顽强的战斗力,也验证文学创作需要大量的生活经验、大量的思想体会作为基础,来观照社会体察社会,体察人生。
我的写作题材很大一部分源自农村。因为从小生长在农村,父母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小时候又和小伙伴一起挖过野菜捡过柴草,亲自感受过红薯吃到烧胃、玉米饼子难以下咽个中滋味。所以希望借用手中的笔,将这些苦难的历史经历记录下来,将儿时的日子虽贫困潦倒,但童年却是无忧的快乐的书写出来。当然,也希望靠手中的笔,歌颂今天来之不易的新生活。
很赞同老师昨晚讲课中说过的一段话:文学创作需要厚重的生活源泉,需要持之以恒永不言败地不断前行。生活的经历不仅是写作的题材,更是灵感的源泉。一个历经沧桑受过各类的苦人生阅历丰富的人,他的亲身经历就是一个宝藏库,也是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最好诠释。
曾经和现在,有很多身边的朋友问我通过写作挣了多少钱?这么努力到底图他什么。每每那时,我都十分羞愧。因为我点灯熬油已有数载,但文章却没有给我带来任何的衣食无忧。爱好写作的人都很清楚吧,靠文字养家糊口真的好难。
尽管文字无法让我获得物质上的满足,但给我的精神却带来极大的享受。我热爱写作,依旧愿意继续在文学之路上努力前行。我始终坚信,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我不断努力学习,定会在文学创作上有所收获。也希望在第三期读写营的学习中,能跟着铁鹰老师学到更多的对今后的文学创作更有利的东西,也希望我的文字表达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