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写作#第2篇
三观是大家经常使用的一个词,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的三观,今天我想聊一聊自己的人生观,或者说人生哲学。
尽管从大学起我就思考人生的问题,但是我人生观最终的确定应该是两年前,而促使我人生观形成的其实是离职这件事情。
那个时期的我已经从积极心理学的阅读转移到了佛教哲学,正在关注正念冥想,而我同时也在读叔本华的书,并通过《反脆弱》了解到了斯多葛学派。佛教哲学、叔本华的思想以及斯多葛学派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们并不主张积极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更不主张以物质为基础的享乐,而是主张通过自我修行来除去自己心中的欲望,以避免不必要的痛苦。现在回过来看,我发现自己的思想深受他们的影响,这一点大家应该也能从我的文字中读到,特别是那个时候写的第3期个人杂志,那本杂志是我迄今为止最满意的一本,因为里面充满了哲思。
《反脆弱》和佛教哲学又让我悟到了另一个道理,那就是宇宙是随机和无常的。这个世界充满了太多我们无法掌控的偶然事件,而我们的痛苦就常常源自我们对于那些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情的执着。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开始通过正念冥想来训练自己放下那些毫无意义的纠结与顾虑,只关注那些可以生活中那些可以改变和掌控的事情。到如今,不管他人对我有怎样的偏见,或者因为不认同我的观点而对我进行“攻击”,我都能笑而置之,也从不反驳。
读到这里,我相信你们可能感觉到了一丝“悲观主义”的味道。的确如此,我很坦然的承认,相对于那些追求快乐的人,相信未来的美好的人,我确实显得有些悲观,因为我看到的是一个不确定的客观世界,而我想要追求的不是所谓的享乐,而是没有痛苦。我们无法阻止坏事发生,但是我们能够掌控自己对它的反应,因此避免痛苦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训练自己的觉察力和对情绪的掌控能力。
刚刚说到的是我2015年时的一些重要领悟,现在说回到离职这件事情。离职的时候,我有纠结过,我的纠结点不在于万一在没有稳定经济收入的情况下,自己得了绝症怎么办。我和闺蜜说起这个顾虑,她直接回了一句:没钱治就别治了。这一句话让我有了一种顿悟:为什么要如此执着于“生”呢?那一刻,我一下子释怀了,因为我放下了自己对死亡的恐惧。
很多人对我这句话有误解,以为这是一种“轻生”的态度,恰恰相反,这其实是一种“向死而生”的态度,当我们意识到死亡随时都会到来的时候,我们会更加珍惜现在,而不是活在未来。耶鲁有个著名的公开课叫做“死亡哲学”,里面就谈到说,如果用一个坐标轴来描述人生,横轴代表的是时间,纵轴代表的是每一个时刻的快乐值的话,那么人生追求的其实是最大的面积,而不是横轴的长度,换一句话来说就是:我们不仅仅是要活着,而是要快乐的活着,要活得有意义。
经历了这些事情之后,我的人生观渐渐明晰:我很少憧憬未来,也不怎么想未来的事情,因为我对未来的态度是中立和客观的:未来可能会有很多好事发生,也可能会有很多坏事发生,而这些都是我无法控制的。此次此刻,我唯一拥有并且可以掌控的只有现在,而我可以做的就是不曾虚度每一天的光阴。我相信,即便明天要离开,我也不会有任何遗憾,因为每一天我都是真诚地,按照自己真实的意愿在生活。当我选择用“向死而生”的态度来生活的时候,我也开始更加珍惜父母,我的珍惜方式不再是“努力赚钱,然后让他们享福,甚至是等到他们重病的时候,有足够的钱去帮他们治疗”,而是花时间陪伴他们,让他们此刻就感到幸福。这就是我现在正在做的——把他们接到身边,每天花时间陪他们,和他们聊天,然后给他们很多拥抱。对父母来说,有哪种幸福比这更重要呢?
所以,我的人生观就是“向死而生”,而我对自己的定义是“积极的悲观主义”。我的悲观来自于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知——不确定,没有人能够保证未来发生的一定是好事,我也不知道自己,或者说身边那些重要的人哪天会离开,我能够确定的就是,此刻我还活着,所以我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积极地活在当下,并且尽力做到,任何时候离开,我都没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