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宋史·徽宗东记》中说:淮南行河朔,遗将行讨捕,又犯东京,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阵之。同时《宋史·张叔夜转》中也有提及: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害君莫敢婴其锋。声音将至,叔夜使间者观所向,贼经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掳获。于是募死十得千人。设伏进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北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擒其副贼,江乃降。从著作历史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宋江起义在历史上真正的存在过。(大约在宣和元年到宣和三年及1119年到1121年,)前后三年多给宋王朝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这样的一段历史,在饱受封建设会压迫的老百姓中,慢慢变成了佳话。他是老百姓述说不公和反抗的一个窗口。
宋代说书伎艺兴盛,民间广为流传宋江起义的故事,这很快被民间艺人采来作为创作活本素材。各种零零星星的篇目,如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写作品深受宋朝时“水迷”的追捧,刘了元代时,杂剧盛行,“水浒”题材被大量的“戏剧化”元杂剧和《大宋宣和遗事》对水浒中的人和事进行了大量的记载与传承。并且将起义的人物进一步丰富,从宋代主流认为的“三十六头领”丰富到“一百单八将”。这些关于宋江起义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各种各样不同的艺术形式点染着,被无数的有名、无名的“能工巧匠”加工着,在历史的长河中酝酿醇熟,经将成为一坛香飘四方,沁人心肺的美酒。
时间来到了元朝末年。一个名施子安,号耐庵的青年人出现。在13岁,进入浒野关私塾读书,12年苦读,已是文道精通,世事深谙。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0岁中进士。入朝为官,目睹了官场的腐败和朝廷的无能,一腔报国的热血无法泼洒,这让以天下为己任的他痛苦不已。围观不满一日便挂冠而去,回到苏州著书。后1356年,张士诚发动农民起义,邀请他入伍,几次三番的请,他才下了决心,入其幕府为僚。参加起义军的他深深地体会到了农民起义背后的辛酸,了解老百姓的苦难。但封建士大夫的忠君思想又深深的从内心深处锤击着他的灵魂。经于一三六三年离开起义军,到常熟河阳一带教书、著书。1370年,卒于淮安。在此期间,他完成这首举世瞩目的不朽之作《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