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昨天上完课,提出要去捞鱼,网兜一直放在后备箱,于是我们就近找了个地方。
这个事件,看似平常,按常理推算,她应该很开心,可最后,她却一肚子不开心,把这个不开心一直带回家。
事情后半段是这样的,我问她几点可以离开,她看着手表和我说,我们再玩十分钟回家,我说OK,结果这十分钟,她抱怨不断:
1. 她一直借我的网兜,我都没得捞!
2. 她把我的鱼都捞完了!
3. 本来我可以玩很久的,这下我只有十分钟了!
孩子的目标感,决定了孩子的行为
孩子的目标感强或弱,取决于孩子对这件事情有多渴望。
当孩子哭闹不止、捣乱不停时候,他们的目标也很清晰,引起大人的关注!即使是挨了批评,也比你不看见我的好,当然我的本意并不是这个;
当孩子想要买玩具时,这个目标是清晰的,他们会撒娇,会表现好,会努力达成大人提出的要求;
当孩子想要父母不批评自己,那么他们的目标也是清晰的,他们会把试卷藏起来,会冒充大人签字,会撒谎,还有些会先发制人——“你会不会生气?”、“你会不会骂我?”;
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孩子们通常没什么目标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孩子因为不知道上课为什么要认真听讲,所以常开小差;
孩子因为不知道快点做作业,自己才能有时间玩(相信我,大人唠叨的这个,和孩子真正理解的不一样),所以一直磨叽;
孩子不知道为他人付出,最后收获更多的是自己,而不是他人,所以有些孩子在社交中,不愿意多做事;
所以咯,我女儿那一刻,不知道是应该交个朋友,还是满足自己捞鱼的乐趣,所以,她不知道怎么去处理,怎么去表达。
一方面听着他人的话“快把渔网给我”、“快快快,这里有条大鱼”、“我来捞,给我捞”……一方面心里有不爽,但没有表达出来。最终,成功把自己搞不开心了。
你想要什么结果,你就怎么做!
如果,你的结果是要交一个好朋友,那么你就和她一起捞鱼,你借她网兜,你少玩一点,这些就都很正常了;
如果,你的结果是要让自己开心,捞个痛快,那你就可以和她说:“我没得玩了”、“你能不能把网兜还给我?”。
你又想自己玩的痛快,又想交这个朋友,那么你就可以和她约定如何一起玩,你先捞5分钟,她再5分钟;大家负责不同的水域,不去对方的水域捞鱼;一个人捞的时候,另一个人如何配合;最后怎么分配捞上来的鱼;甚至,你可以约她买了网兜再来一起玩。
当你想两者兼得的时候,你就学着制定好规则,这样对谁都好,因为事情变得简单!
不必对陌生人太客气,学着说“不”
我们应该爱自己多一点,所以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
捞鱼让你愉悦,当她和你说把网兜给她捞时,你就可以说“不”!如果她不开心,那就不开心好了,我们让她开心了,自己就不开心了。很多时候,我们没必要对谁都友善。如果这样,你就被友善绑架了,而非真的友善。
我们没必要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我们需要真实的面对自己,如果你不开心,你就真诚的面对你的感受,别人觉得你小气,那就小气好了,你最好的朋友,了解你的同学,懂你的长辈,他们不觉得你小气就好啦!没必要为了让很多人开心,隐藏真实的感受,丢了自己。
学会拒绝别人,拒绝不合理的要求,来换自己自在,何尝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