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仨》是作者杨绛先生所著,他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这个三口之家的动人故事证明:家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
杨绛先生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她在书中并没有描述太多的喜与悲,似乎一直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述他们一家三口。从相聚到分离的一生,痛苦和欢乐好像都跟笔者隔着一层。她写她女婿:“得一和善忠厚,阿圆有他在一起,我们可以放心。”而几页之后,却以为逝者:“这次送我走,只剩了阿圆一人;得一于一月前自杀去世。”写钱钟书跟阿瑗生病去世: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 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我想,哀而不伤,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绪吧。
一本薄薄的《我们仨》却可以看出杨绛先生的人生观——勤奋和乐观。杨绛先生相信命理,但更注重个人的努力。她说:“我们不论多么艰苦的环境,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是我们的乐趣。”年轻时,在英国,她和钱钟书勤奋读书,比赛谁读的书更多,图书馆便是他们第二个家。探索知识,隔物致知,追求知识,便渐渐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用于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包括在生活细节上,比如:探路、学习、做饭、散步游玩等都充满乐趣。她在书中曾写下: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碰到困难,钟书和我一起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就会变得非常快乐。
所以,我们是不寻常的遇合,他们相处既有各不相扰的专心读书,又有融洽愉快、妙趣横生的“捡石子”游戏,一家三口经历坎坷与磨难,却因为一起彼此安慰、共同承担从而创造乐趣与甜润。由此看出,杨绛先生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亲、相爱是多么令人敬重与羡慕。
就是如此相知、相爱的一家人。在1997年,钱瑗病逝,1998年前钟书病逝,杨绛先生已经是83岁的老人,受到了何等的打击,非常人所能承受,杨绛在描述爱女病重去世时,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时:“我觉得我的心给捅了一下,绽出了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泪热泪的眼睛……”、“我的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泪一起流下来。”、“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啪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当读到这些充满悲情的文字,给我以强大的震撼,我们又怎样能去体会一个母亲的心呢?
看过这本书的人,一定会很好奇书中第二部中的古驿道,而我也很是好奇,便上网查询了一下才知,在古驿道发生的事情,实际上是,钱钟书被一辆黑车接走是去北京医院开会,实际是住院;船,是钱钟书在北京医院住院的病房,号头是311,是病房的房间号;客栈是指三里河寓所,在床上一天天漂移,是指钱钟书病情很重,一天天走向人生终点;叹探视时,太阳照在前舱就得离开,其实是作者每天上午探视,下午回家做彼此的食粮(钱钟书已不能进食);作者每晚在客栈做梦的内容,是钱瑗每晚和她通电话讲述的实际情况;“万里长梦”是指钱钟书住院共计1600天。杨绛说:“我做了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我们仨》其实是意是我第二次读了,第一次读他只是因为当时它被众人所讨论,并有趣地看了。而当我再次想起这其中的片段时,我果断的在网上下单了。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细读的书。更当我带着好奇去查这部书的第二部时,我更是对杨绛先生的钦佩。那不仅仅是对她的写作水平的赞赏,但是她对自己的爱人和爱女的感情的赞赏!
如今,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便不会再有了。我们仨便能在另一个地方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