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问孔子:“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恭敬,尽忠又能加倍努力(一说互相劝勉行善),应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提拔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感悟】
朱子《集注》:善者举之而不能者教之,则民有所劝而乐于为善。
钱穆《论语新解》:先尽其在我,而在彼者自至。
一、临之以庄,则敬
哀公时,鲁国最有实权的大夫季康子也来向孔子请教从政的问题,孔子回答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这里仍关系到【1.8】谈到的问题:“君子不重则不威”,庄重就是严以律己,对下属不尖酸刻薄,对部下的“宽”和“恕”,要有原则又发自内心,恩威并济,不能假仁假义。你正直、真诚、严谨,下属自然对你恭敬。如果不是出自内心,而只是一种故作姿态,甚至“皮笑肉不笑”,虽然路数走到了,但并不能真正博得下属的心。
朱子对这章解释说:“张敬夫曰:此皆在我所当为,非为欲使民敬忠以劝而为之也。然能如是,则其应盖有不期然而然者矣。”从我做起。我自己要做到以庄敬对民;以孝慈教民,选贤用能,本来就应当这么做,不是为了使民敬忠以劝才去做。
有这样一种初心,那就能做得更真诚,没有丝毫的伪装,如果有私心,真诚心总是欠一分,别人都会感觉得出来。就是说,如果为了使人民恭敬自己,尽忠于自己,相劝而善,真的发自内心的好好修身立德,教化人民,就能得到很好的结果。就像在空谷里叫一声,必定听到回音。
二、举善而教不能
对待人民要以庄严的外表,庄严是从仁发源。这也是孔子一以贯之的。《卫灵公第十五》讲到“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这里夫子为我们讲到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用智力而得到天下国家,但是不能以仁守之,即使得到了,也一定会失去。我们看看秦帝国从超强大的建立到速亡,仅十五年啊,在历史的长河中,真是弹指一挥间。秦始皇也是智力超人,得到天下,没多久他这个天下就失掉了,为什么?不仁。他以苛刻的法律进行强权政治,人民百姓都很怨恨,但又敢怒不敢言如干柴,一遇火种,势必燎原迅猛。足以证明孔子的远见卓识。
第二层次,你又达到了智,又有仁了,但不能够庄严的治理国内、国外的事情,不能保家卫国,人民也不会尊敬你。
第三个层次,智力有了,又有仁爱心,又庄严,但是“动之不以礼”,对己对人都缺乏礼制约束,也是不能尽善尽美。
统治者有什么样的作为,百姓很快就会感觉到,上行下效。
这种“三者不可缺一”的觉醒,需要直接冲击到内心的最深处,大彻大悟。
学习《论语》可以净心、开灵慧!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我弘扬《论语》的人文情怀,如果觉得有所赞同,别忘了加“关注”哦,我们一起传播!有什么感悟、建议意见,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学习《论语》,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大家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