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闲来无事,练字练得勤。纸张快见底儿了就想上网再买点。正好赶上双十一大促,也能稍稍多买点留着用。
曾经,我也在双十一“血拼”过一番。能以比平时更低的价格买到心仪的商品,莫不是美哉美哉。谁知,自控力不强的我总是鬼使神差地被“制造需求”。明明想买双鞋,却买了一堆衣服;明明家楼下超市就有的生活用品,却非要在双十一这几天凑单,凑满减,凑热闹囤够一年半载的量。放在家里占地方不说,有了新商品又手痒痒买了新的,究竟是省钱还是浪费真是不好说。
现在人们的消费观念已然发生了变化。有数据报道,一个普通的美国居民平均每 6 天就买一件新衣服。而这样的现象,在我们国家的一二线城市已经越来越普遍。以前人们是新年买新衣,现在是有空了就去看看新衣服。换季了更得添置上一件两件。可是我们毕竟只有一副身体,面对一衣橱的衣服,究竟穿得完吗?
就有人专门披露了这些被闲置不要的衣服。这个自媒体人专门回收人们不要的旧衣服,消毒处理后拍照留底,挂在平台上转赠给有需要的人。从她的视频中可以看出,她开箱收到的二手旧衣中90%甚至更多是完好、整洁的。可能衣服主人只穿了几次就不要了。我们不禁要问,一件衣服的生命周期可以有多长?是穿坏了才选择不要了,还是仅仅因为不喜欢了就不要?
有数据显示,生产一件长袖 T 恤需要耗费 250 克棉花,生产过程中至少耗费 1750 升水。有网友将自己不穿的衣服装上定位系统,放到“旧衣回收助山村小朋友穿上漂亮衣服”这样的机构或者便民箱,想看看他们究竟是否会被送往山区。但通过追踪结果得出,大部分衣服还是进入工厂进行二次加工,只小部分衣服会出口他国家或送往山区。那么无数件衣服从初次制造到销毁,再二次制造所耗费的自然资源,产生的各种成本和碳排放,这些数据统计起来将是非常可怕的。
用服饰来彰显个性当然可以,谁也没有权利禁锢他人的消费欲望。但买买买的背后若是报复性的丢弃和浪费,那必然会对地球环球造成严重污染。“保护地球母亲刻不容缓”,如果只是把口号喊得响亮,行动上却还在当个“伪”标兵,那就是说一套做一套。
傅雷先生在《傅雷家书》中专门提到,理论与实践绝对不可分离。有的人说到环保能够长篇大论,但是一遇到实际事情,就把环保忘得干干净净。当然说到这里我也自觉有点托大了,但也希望我们能从自身开始,杜绝服装浪费。毕竟服装业已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行业之一了。真的都是消费者的错吗?当然不是,造成当代“消费即合理”的观念何来?离不开资本与媒体的强强联手。如今钱不再是省出来的,是赚出来的。资本更鼓励你今天就去花明天的钱。
资本变着花样的“借钱”给你,不管你是否具备还款能力。自媒体的兴起,不断地煽动人们对于容貌、学历、地位、金钱、权利等的焦虑情绪。人们变得肤浅,一眼只看到表面。虚荣心蒙蔽了理性的双眼,裹挟着“需求”在脑中横行霸道。有群体就会有攀比,有攀比就会有不断的无意义的金钱投入。为了虚荣地争高下,背负了一屁股的债。
电商平台上的“先用后付”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店有一个姑娘就是个名副其实的“快递大户”,一天能到个七八件快递不在话下。我们问她哪来的钱总是买东西,答曰“先用后付”。她并不在意先用后付和先付后用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感受到下单当刻那种不花钱的快感,好像是实现了买买买的财富自由。人们总是乐观地估计着自己未来会赚钱的,下个月的这个时候我总比现在有钱。实则日复一日地做着同样的工作拿着一样的薪水,房贷缴期和水电煤缴纳单一样也不会迟来,还得为上个月的冲动而买单。
近两年来,我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商家们变得越来越会替消费者“着想”了,明明是你在花钱养活他们,他们却摆出一副为你省钱的假象。“双十一省钱指南”、“省钱攻略”或者是“清仓福袋”... ...好像让利了,又没真的便宜。
优惠券领到手软,直播间一遍遍讲解如何充值购物金,怎样先付定金后尾款更划算,购物车界面提示你还差多少钱就能凑到跨店满减。一圈下来已经晕头转向,拼拼凑凑终于凑到了人家希望你凑到的价格。看看结算单,为了自己的“机智”心满意足了,下单,付款!等到双十二,双旦大促,又会看见那个主播带着同样的商品,说不定以更低的价格向你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