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说:一个人入门学习应该从读诗歌开始,一个人想要立足社会要从学礼仪开始,一个人学习了音乐才算真正学有所成。
这九个字是孔门的立学三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学诗歌。诵读诗歌是学习启蒙的最佳途径。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上下五千年的人文历史、生物起源、人类进化等这些博大精深的知识简化成朗朗上口、易于理解背诵的诗歌,再通过说唱的方式入脑如心。这种方式特别适合孩子的启蒙教育,以最朴实的方式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产生学习内驱力。在“诗词歌会”表现优秀者中不乏学龄儿童,他们年龄虽小,但对诗歌的学习理解却不浅薄,认为诗歌是一种美好的事物,对诗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我女儿3岁就开始吟诗、背诵儿歌,这些内容不需要刻意的教授,也不需要过度解释,孩子觉得好听有趣,自然就会跟着读,读的多了自然就会背,背的多了潜移默化就有感受了。当下的教育是否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对孩子多一些耐心,对教育方法多一些揣摩,让我们的孩子不至于学的那么辛苦,让学习也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第二阶段就是学习礼仪规则。长大了要步入社会,就必须要学习礼仪和规则,否则就无法与人沟通,就容易犯错。礼仪规则的目的不是用来约束人性,而是为了整个社会、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能效率最大化。当我们真的习惯了这些礼仪规则,遵守起来也就不觉得别扭痛苦了,因为他已经内化于我们行为的一部分,对我们起到了保护作用。比如现在交通规则要求电动车骑行佩戴头盔,目的是保护行人的安全。执行初期,很多骑行者不适应,觉得麻烦没必要,交警就通过警告、教育、处罚这些负强化来规范骑行人的行为,一段时间过去了,大家也自觉养成了骑行佩戴头盔的习惯,也就不觉得这是一件困难的、需要花费精力去遵守的规则了。
第三阶段就是找到生命中的乐趣所在,才算是学有所成。根据时代的特点,孔子认为用音乐养性,可以保持内心的从容和喜悦,这是一种美育。通过第一个阶段学习了知识,第二个阶段学习了规则,到了第三个阶段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通过兴趣提升修为和涵养。我母亲在退休前都是忙碌的工作,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爱好,退休后爱上了葫芦丝、古筝等乐器,每天自发的努力学习,乐此不疲。每个人都应该建立一些能够怡情养性、使自己更加美好的兴趣爱好,比如音乐、舞蹈、读书、写作,在日常可以调节情绪,在晚年有所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