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李安导演120帧的观影效果,特地拉了好友一起去上海看了这部片子。电影涉及到的元素很多,关于战争、美国的社会阶层和个人命运的选择等等,在120帧的贴近感面前,我感受到更多的是,作为一个人,如何真实而又矛盾地存在于这个世界;而在庞大的社会背景和个体差异面前,理解,又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
年轻的士兵比利·林恩在伊拉克一场与当地反对武装的激战中为营救班长铤而走险,这段被偶然拍摄到的视频让他成为全美民众的英雄,受邀与他的突击队战友们参加一场在德州举行的橄榄球比赛,在赛事中场休息时与歌唱明星同台亮相。随着庆典拉开大幕,这群刚从战场厮杀回来的战士们,在与各种人的应对中,内心却愈发焦躁与不安。
B班战士们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国家英雄,坐上奢华的limo,所到之处都有人致敬,他们的英勇故事也将被拍成电影。然而,在庆典上接踵而至的遭遇却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他们只是被赋予了一个转瞬即逝的光环,没有人真正在意和愿意了解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淡然的球队老板在球场上初次见面时对比利表示了尊重和敬意,却在与经纪人的谈判中露出了商人本质:他只想用最低的价格买一个荧幕故事。
面对球队老板“有一点,总比没有好”的轻蔑态度,比利愤怒了:“这不是一个故事,这是我们的生活!”
可是,除了B班的战士们,这些故事的缔造者,还有谁会在意它真正的价值呢?
年轻靓丽的啦啦队女孩苏姗的出现,让比利动了心。当她对他表达崇拜之情又善解人意地愿意倾听他时,一直对外沉默的比利急迫又艰难地、磕磕绊绊地说出了内心的感受。
他以为这个女孩会跟别人不一样,能懂他,于是在那一刻疯狂地爱上了她,甚至动了为她留下来的念头。
可是,当他说出想留下来与她私奔的念头时,女孩一脸惊讶:你是英雄,你怎么能不奔赴战场呢?
这一瞬间,比利眼睛里的光突然黯淡了。他抿了抿嘴,咽下了涌上嘴边的话。
原来女孩爱的不是眼前的他,而是一个英雄的光环和舍身奉献的伟大形象。
表演开始前,现场导演觉得战士们穿的军礼服太平常,让他们换成迷彩服。对这群战士而言,军礼服才是荣耀与庄严。可是,who cares?
表演开始时,B班战士们训练有素地沿着规定的路线走,却被现场演出的声效和突然喷出的烟火惊吓到。那个战争创伤严重的士兵,在慌乱中无法控制地打了工作人员。
表演过程中,每个战士都在努力克制自己,保持一个军人的站姿,但所有现场为配合歌曲而展现的类似战场的音效和烟火,都让每一个人的神经绷得一紧再紧。
表演结束后,没有人再理会这群国家英雄,现场工作人员甚至因为他们妨碍撤场而羞辱和威胁他们。
记者们、橄榄球队员们、普通市民们,他们遇到的每一个人,关心的都是战争的细节和杀人的感受,于他们,只是出于好奇。而对于这些刚经历生死患有不同程度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战士来说,每回忆一遍,就是重新撕裂一次伤口。
台上的光辉与现实的遭遇,让每个B班的战士都陷入了错乱。他们曾为国而战,然而回到自己的国家,被需要的时候,他们是国民英雄,是激励人心的故事,是表演的道具;不被需要的时候,就是别人的麻烦和一个同性恋的笑话。
没有人知道,被送上战场的比利林恩,只是一个为姐姐的遭遇愤愤不平闯了祸的少年。对于一个19岁的年轻人来说,战场意味着什么,他自己不知道,他家人不知道,只有他的班长和战友们知道。
没有人知道,一个19岁男孩想要的生活,不过是拥有一个普通的房子,一条憨憨的金毛,和一个心爱的女人。
比利的内心深处,并不觉得自己是英雄,他只是看到班长快死的那一刻顺着本能冲上去救人而已。
他也怕死,看到被自己杀死的敌人泊泊而出的鲜血也会恐惧和内疚。
战场上的每一天,都要面临生死的考验,也要同内在的人性搏杀。
除了战友,还有什么是可以信任的?一只飞过头顶的鸽子,一个路边的商贩,一个站在二楼窗前的人,都可能是潜在的危险。
球赛现场歌舞升平,奢华绚丽,一切都是一个经过精美包装又转瞬即逝的梦。
而真实的生活是:冰冷而残破的家,以及噩梦一般无法抑制反复涌现在眼前的战场上的一幕又一幕。
那个深夜闯入民宅带走男主人时,他母亲的哭喊,妻子无声流泪的脸庞和孩子因为愤怒和恐惧而血红的眼睛;那个被枪打中瞬间化为“粉色烟雾”的敌人;还有被自己亲手杀死的敌人睁大的双眼。
这不是敌人的错,也不是他们的错。没有人愿意杀人,没有人愿意伤害无辜,可是为了活命,为了执行任务,这样的事,却在战场上每一天都发生着。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一次,有多少人愿意成为这样的英雄?
他们不过是一个个鲜活的、真实的、没有那么多选择的、身体和心理都受到创伤的人。而经历过这一切,比利也终于明白,他已经没有选择,德州,是他回不去的故乡,而战场,才是令他感到真正安全的归属。
不知道看过电影的你,有没有在某个瞬间,觉得感同身受。
欲言又止、藏满心事、无处诉说的比利,像不像某个时刻的我们自己?
虽然不用上战场,却依然在生活中受困于自己的经历、情绪和感受,常常觉得无法被理解,看不清到底发生了什么,既看不见真实的自己,也看不见对面的人。
我们都渴望被理解、被尊重和被无条件地接纳。可是我们忘记了,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成长背景和一路走来的创伤长成了现在的样子。有时候,一句话、一个举动、一个激烈的反应背后,也许是一个你不曾经历也无法想象的故事。
而当我们都没有足够的耐心给自己,看看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时,又怎么能奢望别人给予完全的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