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想要成蝶必须经过破茧的蜕变。而破茧的意义,并不在于飞翔的自由,而是在于突破束缚,前往更广阔的世界挑战和探索。
对于自己而言,教龄越来越长,却觉得自己缺少的越来越多,越来越渴望成长。这个学期开启了《世说新语》课程,魏晋时期的历史自己的头脑当中并不是很清晰,假期里开始恶补历史,读《世说新语》、《魏晋风度》、《悬崖边的名士》、《中华的崩溃和扩大》,开学前年级内教研,但等到开启《世说新语》课程仍旧感觉沉甸甸的。
开学没多久,接到通知去空港讲《世说新语》,顿时压力很大,小古文怎样讲,自己也在揣摩,但是展示一节课实在是底气不足,又一想,只有课堂中发现了问题,遭遇到了问题,才是成长的契机。
备课前,再次看马玲老师讲小古文的视频,边看边写出流程,寻找套路,尤其是断句如何来指导,慢慢就有了思路,“句读、训诂、辞章、义理”在头脑当中不再仅仅是一个个概念,而是一个个的丰满的流程。接着,再和年级内的老师们在一起交流备课,每一个疑问都相互探讨、搜索资料,必须找到最精确的答案。最后再一句一句的写备课,这是一个反复雕琢的过程,我觉得对于一位老师而言,训练功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写详案的过程,如何设计导语,调动起每一位孩子的注意力?采用哪些教学方法达成自己本课的训练点?每一个问题怎样问更清晰,更能让孩子们理解?孩子们会做出怎样的回答,如何回应,如何引导?哪一个词语或许孩子会不理解,怎样通俗易懂的讲述?过渡语如何说可以不生硬,很自然的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课堂中老师所说的每一句话,孩子们可能不理解的每一个词语,针对问题生发的不同回答,全部要一一写出,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中才能有更好的发挥。
备完课后,内心舒了一大口气,但接下来的试讲又将是一场磨练,试讲意味着遭遇问题,甚至是推翻之前的备课,而面对自己不了解的学生授课,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试讲。
经过一次次的试讲,思路越来越清晰,讲“建安诸子”中的曹操篇,“建安”这个概念和“曹操”这个人物都要进行通俗的讲解和补充。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何为年号?要讲!),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这个时期的东汉朝廷的政治大权主要由曹操所掌握,曹操不仅在政治上手握大权,在文学上也有极高的造诣。这一时期文学领袖很多都是曹家人物,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建安是在汉末历史中最动乱、最精彩的一个时期,这是曹、刘、孙军阀扩张,逐渐形成三足鼎立,当时很多著名战役都发生于在这一时期,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公元155~220年),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汉末魏王、魏国奠基人,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在这个乱世当中,曹操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军事和政治才华,对内消灭二袁(袁绍、袁术)、吕布、刘表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也就是后边提到的魏武帝。
当孩子初次看到这样的文字时,肯定是一脸懵,不仅是孩子,很多成人初次看也只是就字读字,但必须让孩子去读,读出声来,还得站起来单个读,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见证自己从茫然到清晰,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然后借助注释,再读,还有难度,就一句一句的读。只要孩子们能把句读读准确了,那一定就理解意思了;反复读不准确的句子,一定要讲,要翻译,要范读。
最后再出示整篇短文,孩子们便可以轻而易举的拿下了。
最后设计了两个问题:
曹操为何要杀匈奴使者?
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曹操?
聂校给的建议更好一些,应该将问题穿插到文本中,在文本中分析人物的形象,而不是脱离文本,单独的就问题解决问题。
蜕变的过程是很痛苦的,但每一次的蜕变都会有成长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