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孤独 回归自我》有感

《孤独  回归自我》这本书的作者叫安东尼·斯托尔,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英国皇家内科医学院、皇家精神医学院及皇家文学学会的资深会员,被誉为英国最有文学才华的精神科医生,12本畅销书的作者。

在这本书里,作者摆事实,讲道理,用大量家喻户晓的名人的真实经历,比如牛顿、贝多芬、康德等,雄辩地证明了自己的主张,那就是:亲密关系并不是打开幸福之门的唯一钥匙,人生还有很多可以给我们带来满足的东西,例如工作和创造,很多惊才绝艳的人往往是在孤独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

同人际交往能力一样,独处的能力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有人乐于与人交往,有人愿意享受孤独,这两种人生态度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而且,在孤独中,我们能完成很多在他人陪伴下无法完成的心理过程,例如思考、内省、想象,更贴近真实的内心世界。

正如本书的书名所说那样,孤独,让我们回归自我。

这本书的面世,让全世界千千万万被贴上“孤独”标签的人如释重负:原来我没有问题啊!

虽然还不至于让他们有底气高呼“我孤独,我骄傲”,至少也能让他们感到“我孤独,我心安”。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下面我就重点跟你说说本书的三个主要观点,让你对“孤独”有更多了解。

简单来说,这三个观点就是:

第一,孤独不是一种病;

第二,独处是一种能力;

第三,孤独有很多用途。

1、孤独是什么

我们首先来明确一点,孤独到底是什么?

在这本书的英文原著中,用的词是“solitude”,用大白话翻译,6个字:就自己,没别人。

但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前者是形式上的孤单,后者是心理上的孤单,千万别混为一谈。

孤独的最常见表现就是与他人的互动很少。

所以,主流观念非常坚定地认为,孤独的人是有问题的,因为他缺乏正常的社交能力啊。

人们往往把孤独和抑郁症、边缘型人格障碍等联系在一起。

就连很多孤独者自己都深感不安,怀疑自己有病。

的确,有很多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也会拒绝和他人接触,存在孤僻退缩的症状,但是,孤独本身并不是一种病。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作者认为,孤独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需要,很多时候,人们甚至会主动追求孤独。

你一定觉得奇怪吧,怎么会有人喜欢主动追求孤独呢?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对孤独的追求是由内在驱动力决定的。

作者认为:“人类终其一生都被两种完全相反的驱动力操纵着,一种是对陪伴、爱以及其他所有能让我们亲近同类的关系的渴望,另一种则是对独立、孤单和自主的向往。”

所以你看,孤独并不是一种病,它是一种人类共同的需要,而且,喜不喜欢孤独是由性格决定的。

孤独不但不是病,相反,独处还是一种能力,一种宝贵的资源。

2、独处的能力

在现代生活中,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渠道五花八门,维系关系的手段也层出不穷。

你是不是觉得生活环境太拥挤,人间距离太密切,注意力被迫一直投向外界,有很长时没有静下心来听听来自内心的声音了?

有很多人发现,静不下心来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进行回顾与总结,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缺少了一种能力,那就是独处的能力。

那么,什么是独处的能力呢?

我们先得提一下精神分析学界的另一个大腕温尼科特,温尼科特是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原来是一个儿科医生,所以对儿童的心理发展颇有见地。

他首先提出了“独处的能力”这一概念。

他认为,假如一个孩子喜欢自己待着,并且能够自得其乐,证明这是一个拥有安全感的孩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

假如一个孩子黏着妈妈一刻也不肯分开,说明他心里时刻担心母亲会消失,这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

相反,如果一个孩子相信母亲不会消失,就算暂时离开也会很快回来,他就会很安心地一个人待着,自己玩得不亦乐乎,这证明他有安全感。

所以,独处能力其实就是享受孤独的能力。

要培养孩子的独处能力,就一定要给予足够的安全感。

因为有了安全感,才能放松地独处,在放松的独处状态下,我们的大脑才能完成很多重要的工作。

既然独处是一种能力,那我们可以用这种能力来做些什么呢?

下面就是我们要说的孤独不但不是病,而且还有很多用途。

3、孤独的用途

首先,孤独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万众创新”的时代,创新的能力,其实就是创造力。

但你有没有想过,创造力的源头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想象力。

《孤独  回归自我》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想象力总是在孤独状态下展开翅膀,能够享受孤独的孩子更有可能培养出创造潜能。”

我们刚才说,孤独的第一个用途是激发创新能力,现在说说它的第二个用途,那就是,孤独能疗愈心灵创伤。

你是不是想问,让一个心灵受伤的人独自待着,不是雪上加霜吗?

虽然很多人受到打击后都喜欢说“我想静静”,但我们怎么能忍心不管他们呢?

其实啊,很多时候,心灵受伤的人最需要的恰恰就是独自待着。

孤独能让我们回归自我,变得更完整。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自性化”概念。

先说说什么是自性,英文单词是“self”。

自性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抽象地说,它是将我们的人格组织整合起来的能量,是把意识和潜意识过程连接起来的中心点。

简单地说,自性就是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那个自我。

那什么是自性化呢?就是一个人实现自我、让人格变得更完整的心理过程。

按照荣格的描述,“自性化”完成后,你会体验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平和感,一种与生命达成和解的安宁感,一种成为整体一部分的归宿感。

总之,荣格就认为,完成“自性化”是每个人的人生目标。

除了荣格的“自性化”概念,还有其他一些理论也提到了内在整合的过程。

但不管是哪家之言,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孤独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因为这种整合完全发生在你的内部。

在周围有干扰的情况下,要完成这件事好像挺有难度。

你能想象自己一会儿接一个电话、发一条朋友圈,同时还在深沉思考的样子吗?

所以说,要想回归自我,多少都离不开孤独。

真正享受孤独的人,内心是自由的,是他人无法体会的愉悦,是发自内心、无以言表的快乐!

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只要守住本心,给生活留白,才能尽情的欣赏属于自己的风景。

也只有如此,才能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勇敢坚定的走下去。

孤独是一种美。让我们远离喧嚣,学会独处,沉淀自我,尽情享受孤独吧。

本书思想核心是:人类并非只为爱而生,就算活得孤独,也一样能活出人生的意义与精彩。孤独不是一种病,相反,它是人类的内在需求之一,喜欢孤独的人和喜欢交往的人一样没有问题。不仅如此,是否能够独处是成熟的标志,它代表着一种能力。孤独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实现个人价值,还能疗愈我们的心灵,并帮助我们回归真实的自我。

一、孤独不是一种病

首先,作者认为,孤独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需要,对孤独的追求是由内在驱动力决定的。

人生有两股背道而驰的内在驱动力,一种是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另外一股是对孤独的追求,因为有很多人生目标与兴趣,唯有在孤独中才能实现。作者犀利地指出,亲密关系只是人生围绕着转动的轴心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轴心。

以英国杰出的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为例。他一辈子没娶妻生子,年轻时爱慕过一个姑娘,因父亲的反对而分手。终其一生,吉本都很享受在孤独中醉心于历史研究,并庆幸不受亲密关系的羁绊。从吉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两股驱动力的作用。前一股驱动力让他一度坠入爱河,后一股驱动力让他安心地在孤独的探索之路上走完一生。

其次,是否喜欢孤独是由性格决定的。

“外向”性格的人喜欢和外界打交道,离不开他人的存在;“内向”性格的人更喜欢跟自己较劲,有没有人在旁边没关系。所以,内向性格者往往倾向于独自待着,就好像外向性格者喜欢和人互动一样,如果非要说喜欢热闹才正常,那就太荒唐了。

二、独处是一种能力

有很多人发现,静不下心来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进行回顾与总结,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缺少了一种能力,那就是独处的能力。独处的能力其实就是享受孤独的能力,这个概念是由温尼科特最先提出的。温尼科特认为,要培养孩子的独处能力,就一定要给予足够的安全感。因为有了安全感,才能放松地独处,在放松的独处状态下,我们的大脑才能完成很多重要的工作。这是因为,当大脑处于安静的放松状态时,它会自己进行整理,把新旧经验进行比较、归档,该联系起来的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说不定你会一下子想通以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或者灵感一闪有所发现。所以,要让大脑发挥最大作用,激发自己的潜能,独处的能力至关重要。

三、孤独有很多用途

首先,孤独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

创造力的源头是想象力,而孤独就是让想象力疯狂生长的沃土。一般认为,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是童年。有很多创作天才都拥有孤独的童年,这个时期茁壮成长的想象力成就了日后杰出的作品。对很多创作者来说,亲密关系反而是一种阻碍,会让他们失去想象的原动力。

创造过程本身也离不开在孤独中的埋头苦干。有很多伟人在极端孤独中创造出了传世之作,左丘失明后写下《国语》;罗马哲学家波伊提乌斯,在监禁中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巨著《哲学的慰藉》;沃尔特·雷利爵士被关在伦敦塔等待死刑时写出了《世界史》;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苦役营里构思了3篇故事,两部小说。

创新更需要一种厚积薄发之后的顿悟,顿悟从来就不是偶然的,它是一个想法经过了长期的“孵化”后才成型的。就像破壳而出的小鸟,在蛋壳破开的那一刹那之前,已经在黑暗中经历了漫长的孤独。在思想领域的创新中,这一点尤其明显。比如,佛陀就是远离人群,躲在尼连禅河岸边的一棵菩提树下冥思苦想后大彻大悟的;而耶稣也是独自一人在旷野中呆了40天才得道的。

孤独的第二个用途就是疗愈心灵创伤。一个人在丧失亲人之后,如果旁人不断去陪伴、安慰,让这个人哀痛的过程被延缓、破坏,伤心事就会成为治疗师所说的“未完成事件”,导致这个人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出现心理失常症状。相反,如果让丧亲者一个人静静地舔伤口,在一段时间内尽情地悲伤,他最终会彻底走出阴影。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因为哀悼是一个需要时间来完成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在孤独中进行。其他不那么重的心理创伤的复原过程其实也一样。

最后,孤独能让我们回归自我,变得更完整。柏拉图说,人类就是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完整的不完整生物。所以,追求完整是每个人一生的命题。而所有的整合过程,都是在内部发生,在孤独中进行的。例如荣格的“自性化”概念,自性化是一个人实现自我、让人格变得更完整的心理过程。按照荣格的描述,“自性化”完成后,你会体验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平和感,一种与生命达成和解的安宁感,一种成为整体一部分的归宿感。

金句:

人类并非只为爱而生,就算活得孤独,也一样能活得精彩。

顿悟从来就不是偶然的,它是一个想法经过了长期的“孵化”后才成型的。就像破壳而出的小鸟,在蛋壳破开的那一刹那之前,已经在黑暗中经历了漫长的孤独。

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需要与他人亲密接触,只要有自己的兴趣与追求,就能够实现人生的意义,得到心灵的满足。

过度陷入人际关系,反而会让我们与自我日渐产生隔膜。正如华兹华斯的诗里所说“世界仓促,让我们与更好的自己,日益疏离。”可以这么说,如果想和更好的自己建立连接,每个人都需要适度的孤独。


总结:

孤独的用途:

激发想象力,自我疗愈,自我整合。

孤独,回归自我;

孤独,就是心安;

孤独,亦是自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547评论 6 47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99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428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99评论 1 27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612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77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41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03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52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05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93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75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5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3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72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3,970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14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