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已经改变了我们和周围世界的互动方式,通过智能手机和互联网让人们时时刻刻“在线”。很多人经常在智能手机和电脑上同时运行多个社交程序,人们的专注力也因此难以聚集。
有研究显示,成年人和青少年平均每天查看手机的次数高达150次以上,或者除去睡眠时间平均每6~7分钟就查看一次手机,甚至有很多人在找不到手机时会感到恐慌。就像两年前罗振宇老师说的,为什么这两年遗失手机的情况变少了?因为我们查看手机的次数变得太频繁了,几分钟就要查看一次。
而每次把大量的信息填入大脑之后,我们是感觉精神状态更好了,还是更疲劳了?很多时候自己感觉仿佛吃了一大堆食物,反而昏昏沉沉的。所以,我们每天填入大脑的这些信息可能成为大脑的负担,而不是优质的“燃料”。这种负担在慢慢吞噬、耗散我们的精力。
财富是重要的,但是它可以再生;时间是重要的,但是它本质上并不属于我们,我们只能试着与它做朋友,让它为我们所用。我们的注意力才是一个人所拥有的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生其实是公平的,因为我们的注意力确实是我们自己可以做主的,除非自己放弃主权。
当我们希望管理好精力时,拥有好的心态管理还不够,因为知易,行难。
懂得很多道理,遇到事情时还是会打退堂鼓,应该怎么办?
很多人可能都曾经问过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总是“半途而废”?思来想去,原因通常都会归结为不够坚持、不够努力。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
在《掌控》的作者看来,毅力和坚持都是伪概念,他也曾用这些概念来要求自己,但后来主动从自己的词典里删除了这些词汇,为什么?
因为作者意识到,如果一件事需要强制自己去坚持,说明自己根本不情愿做,处于一种对抗状态,在这种心态下是不可能把事情做好的。
作者提到了自己半途而废的学习经历来证明这一点。
初中时作者一直是班上英语成绩最差的,老师发试卷时总是按照从高分到低分公布的顺序,每次作者都是最后一个领试卷。老师还送他一句话:身高最高所以排队的时候站在最后,没想到领成绩也在最后。受了这个刺激后,作者打算好好学习英语,打个漂亮的翻身仗,不能再让老师“羞辱”自己。于是,作者就开始努力、开始坚持,结果没两天就放弃了,因为作者发现去北京的体育学校上学,靠的不是英语成绩,还是直接转学更能解决他的困境。
如果一件事我们觉得需要努力、需要坚持才行,那完成这件事儿基本上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够顺利。
内心不愿意做的事情,仅靠意志力就能够做好是行不通的。
想通了这个道理的作者不再用“坚持”两个字来要求自己,而是先从心理上解决根源问题,找到做好这件事的真正动力。
作者也总结了不需要坚持就能做好事情的三个动力管理技巧:
第一,在做事前,先为这件事赋予重大意义;
第二,思考如果不做这件事,会有哪些负面影响;
第三,为减少个人随意性,通过团体互相监督、鼓励进行学习。
下一篇将详细介绍三个动力管理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