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父亲离开后的第一个父亲节,他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
“任何时候都是安全第一,在外不要逞能,不要见义勇为!”这是父亲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话,每次离家他都会再三叮嘱。刚上大学那会,我还是满怀热血的理想青年,对父亲这后半句话颇感不屑,认为他太不正能量了,路见不平就该拔刀相助,碰到情况理应见义勇为。随着年岁的增大,阅历的增多,越发理解和认同父亲的话。尤其在好哥出生后,每每看到他做一些危险动作,如骑车太快、站在高处帮忙拉别的小朋友……我都会把他拉到身边,再三严厉叮嘱:自身安全第一,不要做冒险的事!父爱就是这么自私,首先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孩子。每每教训好哥时都会想起父亲的话。
父亲一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他与共和国同岁,因两岸分治,从出生伊始便与祖父骨肉分离。父爱缺失,幼时屡被欺凌;成分不佳,成年尽受不公。但父亲常教诲我们:“面对挫折,不要气馁!” 尤其在我本科毕业那段时间,感情受挫,学业不顺,父亲听闻交大年年有人跳楼,特意打电话开导我:“男子汉大丈夫,不要想不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还举例曾国藩,早期常打败仗,上书咸丰帝“屡败屡战”以表不气馁之决心,后终平定太平天国。父亲自己也一直在践行“不气馁”的座右铭,他常给当年所在部队写信,反应他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以及在特殊历史时期立下的功劳,期待组织能够拨乱反正。纵使后来胃癌手术后大病初愈,也仍不停歇。因年岁久远,人员更迭,很多事情都已无法考证,母亲对他很不理解,认为他浪费精力。我常宽慰母亲:这是他的一点寄托,表明他的态度,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父亲虽为地道的江西宁都人,但因幼年随祖母在河南长大,很多习性与宁都老家人不同,又因身世坎坷,与周遭的人相比,性格稍显古怪。那个年代,一口普通话在宁都这个江西小县城实属另类。他常未雨绸缪,阴天出门爱带把雨伞,到家进门前总是重重的跺几脚以弹去鞋上污垢。父亲习惯于面食,常常做无糖手工馒头,蒸好后总是喜欢邀请亲友及左邻右舍品尝,然因饮食差异,总是得到负面评价……但在亲友眼里,他是个好人!彼时,常有堂、表兄弟姐妹在我家借宿或搭伙,我家本不宽敞,而且多数是母亲家亲戚,父亲对此从无怨言,还常常关心他们的学习,勉励他们要好好读书!所幸后来这些兄弟姐妹均学有所成。
在我五六岁的时候,父亲在宁都饭店上班。那时候家里经济比较紧张,勉强能吃饱饭。饭店常有宴席,父亲会打包剩下的油炸花生米回来给我们吃,我感觉那味道美极了。时至今日,花生米是我最爱也是唯一会主动想起来吃的零食。许多朋友问我:有很多比花生米更好吃的零食,如各类坚果,为何我对花生米情有独钟?我总是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为由趣答,并上升到伟人高度:小学课文《一夜的工作》里周总理工作到凌晨,也不过吃一碟花生米。其实花生米对我来说就是父亲的味道!
《人世间》中冯化成说:“孝分两种:养口体和养心智。”我二者均做得不够,甚感惭愧与自责!实际父母对我和妹妹均无所求。父亲常对我说:“学习工作第一,没事不用往家跑……”13年在胃癌手术后他甚是自责的对我说:“我这病一场,家里积蓄都花的差不多了……”。所幸父亲意志坚定,母亲和妹妹照顾得体,他术后恢复良好。父亲等到好哥的出世,开心不已!但终究还是伤了根本,身体每况愈下。因胃部完全切除,吸收能力大幅下降,18年又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几度入院治疗,情况很不乐观。但父亲仍凭借强大的意志挺了过来,一度我们都以为他能活到八十岁甚至九十岁,但终究还是没能挺过七十三——中国人很迷信的这道坎……在父亲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偶有拜托我帮他找“好面粉”,他说现在市面上的面粉没有以前的好吃,母亲吐槽他太挑剔,我也从网上帮他找了不少,他虽均不满意,但仍每次都很见外的对我说声谢谢……大概他想的是年轻时的味道。父亲出殡的时候,按老家风俗要给他烧几身衣物,母亲说,他最爱穿的是我上大学第一年春节给他买的那件呢子西服……
好哥偶问我:“爸爸,你想爷爷吗?”
我:“当然想啊!”
好哥又问:“为什么?”(好哥近期进入十万个为什么的状态)
我反问道:“如果爸爸死了,好好会想爸爸吗?”
好哥愣道:“想!”
我:“所以啊,爷爷是爸爸的爸爸,爸爸当然会想他!”
好哥哭腔道:爸爸,我希望你永远不要死!
听完鼻头一酸……
父亲是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在我迷失的黑夜,指引我前行,彼时有你陪伴,我身边,此时你我已是天上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