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什么都可以”,课堂上,真是如此?当然,只要是你的思考,说什么都可以。这是李玉贵老师给学生的鼓励。
短短一节课的时间,这样的鼓励却很多:
“我刚刚讲的话你听不太懂是不是?我告诉你,其实课堂上很多时候,大家都听不懂。”
“高深的学问很难一次听懂。”
“这个词很难懂的,你听懂了吗?听不懂没有关系,我们经常是自己模糊地感觉从别人那里听到的词汇,然后去懂得是什么意思。”
课堂,就是一个学习新知的场所。新知识的学习需要一个接受、消化、吸收的过程,不同的学生接受新知的过程各不相同,听不懂是大部分学生学习新知的必由过程,所有的学生都是经由不懂、稍懂才达到懂得的,所以大部分知识的获得都需要巩固、强化,以致最后的熟知、掌握及灵活运用。可以说,听不懂真的是听课时最正常的状态,也是大多数人的状态。
可现实中,我们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能有点石成金的本领,希望学生都能一点即通,当学生表现出听不懂的状态时,我们不是反思自己是否已经讲清楚,不是反思自己是否了解学生的已知和认知规律,而是一味责怪学生“笨”、“难教”,却忘了学生正是因为未知才需要学习,忘了学生不懂才是正常反应。李老师的话提醒了我们,也给了我们最好的示范——老师对学生不断的鼓励正是学生对新知由模糊到清晰的最好推动力。
“就是很难才需要动脑啊!”
“我真的很感动,这样把想法一点一滴地挤出来,这是你思维的进展和进步。我们经常有想法,想要清楚地说出来,却不是很容易。”
“听懂别人的话,或者你原来就是这样想的,这件事非常重要。刚刚听不懂没有关系,我们常常是在第二次换一个人说的时候才听懂的。”
“别人举手了你不要就停止了,你自己的思考是最珍贵的。想不出来有什么关系?关键是你真的去观察、比对了,你真的有发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新的知识从不懂到稍懂,再到懂得,需要经历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那就是思考。不管是在一边获取信息一边调动旧知与新知进行融合的过程中渐渐理解新知,还是在听取了他人的思考以后慢慢丰富、厘清自己的思考,使新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逐渐明朗,都需要我们开动脑筋,获得自己思维的不断进步,但这进步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李老师的话告诉我们——老师对于学生主动思考的肯定和鼓励正是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催化剂。
“说什么都可以。”
“什么观点都是好的。”
由于知识储备、学习品质、学习方法等的不同,每个人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也会不一样,甚至截然不同。这时候,如果大家都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获表达出来,或许会产生观点的冲突,思维的碰撞,在冲突的解决和思维的碰撞之中,我们往往就能看到自己视阈的狭窄,看到自己思维的偏失或局限,从而去修正自己的观点,丰富自己的思维。所以李老师说:“说什么都可以”,“什么观点都是好的”。她告诉我们——老师对学生观点表达的不断肯定和鼓励正是推动学生善于思考,勇于表达的最大动力。
我们都懂得,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敢思、敢问、敢说,但是我们却很少思考如何鼓励,怎样的鼓励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敢于思辨与表达的学生,李老师的课堂给我指出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