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双十一加班,多了两天时间调休。没有找到想约的人,也没有想去的地方,稀里糊涂给自己放了个假。
本想着船到桥头自然直,总会约到人的,总会有想去的地方的,最坏的打算大不了去书店看书好了。最后想不到就这样在书店看了三天书。提前没有确定好书单,只到了书店就随缘翻看,因为可以提前在目录看到一本书的梗概,而且章节的切换可以很快——这是读纸质书最大的好处,所以对书本的甄别也算是挺高效。
奇怪的是,这三天我突然感觉像是改变了我不少东西。
就如今天读的《精英这样沟通最高效》一书,之前我也知道知识需要内化,内化需要输出,但是我不知道知识的输入和输出的黄金比例居然是3:7,输出的时间需要是输入的两倍还要多。要知道输出其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我逼迫不了自己做很痛苦的事情,因此能做到7:3的输入输出比都很不错了。如同日常阅读的公众号,经常是无止境输入,获取了知识的愉悦感之后戛然而止,零输出,惭愧!“零输出”无论是对荒野中辛勤付出的队友,又或是湾区中辛勤付出的505,都是天理难容的惭愧。而书中又提到很为重要的一点,为之“反馈”。我对“反馈”其实并不陌生,但却无法像书中般将其抽象开来,将其作为“输入-输出”螺旋上升模型中承上启下的一环。得到这两个观点后的我仿佛醍醐灌顶,参悟了以前低效学习的因由,并马上做出改正,结合近段时间用的较好的笔记平台进行书摘的记录和想法的收集。整套组合拳下来大脑又体会到了学习的“爽”的感觉,不得不说这三天的读书时光过得相当畅快。
但如《深度工作》提到,能够随意被打断的工作被称为浮浅工作,给社会创造的价值微乎其微。其对立面是深度工作,能够创造很高的价值,但却需要长时间不被侵扰。这是一个比较难的命题,特别是加入“人”这个变量。影响工作中专注度的点主要是欲望,特别是互联网摸鱼的欲望,这个以我目前的心态较为容易解决;其次是boss突如其来的需求,这个目前对我来说还好,需求产生不会过于频繁,并且通常不会强制要求及时解决。而奇怪的是,对于周末来说,这些“影响点”本来是都不存在的,但如果是想要加进“人”这个变量,specially“女人”这个变量之后,本简单的二维直线就会变成一种五维物体,难以观察也难以推测。因此我必须改变我的策略,让存在我身边的事物足够可控,才能够完成每周的深度学习时长目标。
前一个讲术的改变,后一个讲的是道的改变。而这三天看书对我的改变远不止如此。
接下来是时候对近段时间的输入进行复盘,并且指导接下来的行动。复盘的模块包括但不限于:
用OKR进行个人目标拆解、跑通“输入-输出-反馈”闭环并迭代(其中包括了笔记体系的重新梳理)、规划每日深度工作的目标和细分、疑问的“收集解决并输出”的闭环、《微精通》中技能习得的滚雪球模型等……
也算是另一个层面的重新发现社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