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行的一个价值观:“贵的东西除了贵,没别的缺点;便宜的东西除了便宜,没别的优点。”
还有一种说法:“贵的东西贵,不是它的缺点,是我们的缺点啊。”
最近在研究90后的消费观,反观70后和80后的消费观。说70后总体追求便宜,80后总体追求质量,而90后总体追求品质。这个结论依然是有片面之嫌。有一部分人,其实是“非典型”,不在大概率里,那就是坚信,“贵的就是好的,能力以内,只要最好。”
拥有着这样价值观的人,跟年龄还不能绝对划等号。那是什么样的人,才会将“贵就是好”这件事作为自己的物质主义信仰呢?
我们探究:是否跟原生家庭和童年成长环境有关呢?父母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对孩子是否有决定性影响呢?如果家里的东西都是“宁缺毋滥”,都是“能力之内,只要最好”,是不是生活品质更高,生活的趣味更浓烈,生活的美学更缤纷呢?
我们探究:是否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同龄人圈层的影响呢?如果温饱还没解决,是绝对不可能去想better的可能性,生活的上层建筑还是基于“有吃有穿”的基础上。同龄人之间的比较,大家如果都处于同一水平,没有太多可比性。基本上,父母的圈层也就决定了孩子的圈层。
我们探究:愿意花更多的钱去买更好的商品的人,到底是怎样的用户画像?对生活有自我追求甚至有“精神洁癖”的人?还是虽然并没有特别多的财富,却愿意将生活的点滴在每一个细节都能做到尽善尽美的可能?例如,家庭影院的音响必须bose或是山水,而耳机必须是Beats或JBL。
这个探究还是很有意义的。未来的商业趋势里,这批人也许没有70/80/90的绝对标签,但一定有这样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共同便签,这些共性,是商业进化中最宝贵的探索,也是最有可能获得井喷增长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