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这么爱你”就是想束缚你,控制你。
经常说“我这么爱你”的母亲,不一定是真正的爱孩子,可能是想站在道德上来控制孩子。这种母亲只是在扮演优秀和伟大的母亲。孩子的潜意识里不会喜欢这样的母亲。但是那种就算自己被说,也要保护孩子的母亲,才是伟大的母亲。比如张靓颖的妈妈。
张靓颖的母亲张桂英选择在网上公开发信,质疑冯柯对女儿的感情。信中清楚的指明了自己不信任未来的女婿冯柯,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关于财务方面的。他没有经过自己的同意,就把本属于自己的20%的股份变为零,把张靓颖的股份由原来的70%变成40%,而冯柯本人的股份则有当初的10%增加到60%。
二是关于个人婚姻状态方面的,他没有离婚而骗张靓颖说离婚了。还有就是他们交往的13年间,发生了很多事情让张母觉得冯柯生活不检点。
作为一个母亲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女儿找个好归宿。至于钱财,就是自己厚着脸皮争取的也会留给自己唯一的女儿。但是母亲不愿意为了面子而维持这种表明的客气和善良,相当于撕破脸也要替女儿在全国人民前面要个说法。
可能很多人会说,这个母亲怎么都这样。要对孩子选择的结婚对象要祝福啊,怎么这种好日子说这种话呢?
这种话正是要公开场合说,让冯柯正面回应并且得到他的承诺,母亲才会放心把女儿嫁给他。这种不顾自己的面子愿意为了女儿争取的母亲才是真正的爱孩子的母亲。而且她母亲说的是有理有据的事情,不是空口白话来骗钱的。
这和那种为了嫁女儿而对夫家“狮子大张口”的丈母娘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张靓颖的母亲是爱女儿的,后者只是爱自己的。
二.教你识别《情感暴力》的N种表现形式
“我都是为你好”说这话的人的潜台词可能是:请你按照我喜欢的方式做事。特别是单亲母亲养大的儿女,如果要娶母亲不喜欢的儿媳妇或者没有按照她设想路径来完成学业取得成就,这些母亲不惜以死相逼来威胁儿子按照自己的来做。
这就是典型的虐爱,用卡伦.霍妮的话来说的话,就是以爱为借口支配周围的人。说这种话的人,总是利用孩子的自责,负罪感来施加情感暴力。
“只要你幸福,我怎样都可以”说这话的父母可能养出“巨婴”。因为在父母的理解上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的幸福而自我牺牲。但是潜意识里面,却是束缚和控制孩子。
这种好像“救世主情结”一样的话,实际上是将自己的虐待行为合理化。和“拯救人类”其实是把自己的自卑感合理化一样的。弗瑞达.弗罗姆-瑞茨曼说过:“自我牺牲型的的献身精神其实是强烈的依赖症的表现。”看起来好像是在自我牺牲,实际上是在支配对方。
“你不相信我吗?”却是一种情感威胁方式。心理正常的人都会觉得很困惑。注意这些话可不是什么鸡汤,而是毒药——情感威胁,注意经常对你说这些话的人,注意观察他们的言行是否一致,他们说的话和做的事情是不是矛盾的,如果是矛盾的话,尽快离开这些人。
日本有句俗语“举起棍子叫狗”,就像我们满脸堆笑的对别人开玩笑说“你过来,看我不打死你。”这些人也许嘴上说的是表达爱的词语,但是脸色,语气上却传达出抗拒,拒绝的意思。这就是典型的言行不一。
我们知道这些情感暴力的各种表现形式,是真正认清楚,什么叫虐爱什么叫真正的爱和好好相处。我们努力生活,与人交际不是为了看起来幸福,也不是为了让别人看起来很强大,而是要真正的幸福生活。
电影《告白》被称为模范生的人,竟然是杀人凶手。细思极恐,很多人不明白,觉得是不是弄错了,怎么看起来很好的人,背面却是如此的阴暗。说出来很可笑,他杀人的理由,就是想让引起更多的人的注意而已。追查原因,是因为他小时候,母亲离开了他,而他也只是缺爱的可怜虫而已。
《情感暴力》这本书中仔细的分析了各种情感暴力的差别,帮你鉴别什么是情感暴力,什么真爱,更是教你从人际关系关系来分析和观察施暴者的言行是否一致。
三.分析受害者的内心世界,寻找突破口
日本有句俗语:“借一下屋檐,却被夺走了房子。”施暴者利用情感威胁,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说漂亮的话,有计划的一步一步的欺骗你,直到你失去了整栋房子。被情感威胁的时候,一定要保持警惕,这种会使用情感威胁的人本质上都是坏人。记住,远离这些人。对他们说的话,要思考。
书中举了一个很现实的例子。房地产开发商怎么想办法把不是很好的土地建房子,并且把它卖掉?方法很简单也很缺德,破坏掉旁边的房子的围墙,而且还会对对方说“都是邻居,还是好好相处吧。”
被破坏掉围墙的人家多委屈,被房地产破坏了围墙不说,如果自己反抗的话,房地产会说“大家只要稍微忍耐一下,这个社区就会变得更漂亮。”这样说的话,很多人都没法拒绝。但是习惯用情感威胁的人,一旦自己处于优势地位,获得自己想要的效果,态度马上就会发生180度大转变。这种人以爱之名榨取对方,他们内心没有爱,他们也从来不会愧疚和自责。
所以我们需要从三点来了解情感暴力的心理机制:
首先要转换思考方式,不要否定自己,认为自己可以去享受充满乐趣的人生。去破坏掉施虐者强加给自己的世界和自我形象。施暴者会用语言让受害者,充满自责,不断地否定自己。甚至认为“活着没有意思”。
其次,明白善意不应该是被别人要求的。要理解情感威胁的本质,试着去改善一下自己的人际关系。寻求认同感是人最基本的需求,永远不会消失。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交往是生存的基本条件,但是施暴者会设法切断受害者的人际交往,让他们活在封闭的或自己想象的世界里。
再次,一定要了解情感暴力的心里构造。特别是弱小的人,自己需要有抵制不安的能力。遭受过情感暴力的人,需要培养自己用心看人的习惯,避免反复被欺骗,被利用,被伤害,让这些负面的情绪耗尽自己。
《情感暴力》中提到,过劳死的人常常是肉体上疲劳困倦,同时心灵上也满目疮痍。就像一个人物的能量被消耗殆尽了,如果没有及时补充能量的话,只能是死亡。所以,趁还有机会挽救,我们要立刻行动。
四.与情感暴力做斗争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有一种大人很喜欢逗弄或者故意弄哭孩子。其实这种大人在和孩子玩“猫鼠游戏”,“猫鼠游戏”就是猫抓到老鼠后不是马上把它吃掉,而是把它玩弄至死。类似于猫这样的大人,正是情感暴力的加害者。
经常听到楼下某个老太太故意说些吓人的话逗某个小孩,吓得小孩哇哇大哭,周围一群人看着孩子哭的这么厉害反而觉得很好玩,在旁边哈哈大笑。那个家长可能虽然很心疼,但是碍于面子但不会说逗孩子的那老太太。他们双方都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情感暴力。
但是如何与情感暴力斗争呢?《情感暴力》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点意见:
总是被人利用却不会反抗,必须意识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其实并不自己真正喜欢的,所以才没有办法反抗。让自己一点点慢慢变强。
学会找到真正的自己,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讨厌谁,坚定自己的意志力。
面对不爽,选择正面拒绝。不能因为让大众觉得自己善良,而不顾自己内心的感受。重新建立自己内心的价值观。只有和施害者对抗,战斗,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美国心理学家大卫.西伯里曾说过:“治疗的第一步,就是意识到自己给自身设定的否定性暗示。”
消除自己心中的恐惧感。自信和勇气能让人充满力量。不论最后结果如何,人要有活着的样子,这才是正确的生活方式。
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从小到大的生活历程,找到受屈辱的根本原因。认识到自己是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无论和对方的关系多么亲密,都先逃走再说,在空间和心理上都与对方保持距离。“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情感暴力》的作者加藤谛三,是日本知名心理学家,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哈佛大学赖肖尔研究所研究员,同时也担任日本电台“人生问题咨询”栏目的主持人。著有十本心理学作品。他写的这本书中有提到卡伦.霍妮的《未知的卡伦.霍妮》和法国著名作家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冷暴力》。(片尾有链接,曾写作这本书的书评,这本书畅销法国20多年。)这两本书,大家可以找出来做延伸阅读,加深理解。
《情感暴力》中提到,在传播学中有两种语言形式,分别是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当这两种信息矛盾的时候,真相往往隐藏在非语言信息之中。表情,说话时的音调,姿势等非语言信息中无意识的部分占了绝大多数。人们的这种无意识的表现是无法隐藏的。
《不要对我说谎》中的专家们,根据犯罪嫌疑人的身体语言来分析他们是否说谎,很有效。我们也可以依照这种方法来分辨出究竟谁是施害者。注意认真观察,那些情感暴力的施害者是无法掩藏其肢体语言的。他们的言行一定是矛盾的。心里健康的人自然会觉得“这人很讨厌,难以相处。”
情感暴力世界的构造很复杂。施害者会设计受害者斩断他们与外界现实世界的联系,让他们深陷自己的世界,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去,很难。要与人接触,必要的时候要求助心理医生。
观察施害者他们的人际关系,找到矛盾的地方就是突破的时机,就是解救自己的时候。唯有自救才有重获新生的机会,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