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因为那些好意思为难你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人。——雅基·马森
《西游记》中,孙悟空头上有个紧箍咒,是观音菩萨送给唐僧,让他管束、驯服孙猴子的法宝。一旦孙悟空不服管教,唐僧就念动咒语,让他头痛欲裂,四肢抽搐。这个紧箍咒让孙悟空对唐僧言听计从俯首帖耳。
其实,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头脑中都有一个隐形的紧箍咒。
他们:
一如既往的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
始终把友善待人作为唯一的行为准则,并因此受尽委屈。
认为要让别人喜欢自己、爱自己并接受自己,就必须按照别人认可的方式为人处事。
面对强势的人,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需求。
从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与人起争执。
不敢做任何会引起他人注意的事情。
总是同情朋友,并单方面补偿对方。
过度夸大拒绝别人的后果。
《可爱的诅咒:圣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册》把那些始终把友善待人作为唯一行为准则,并因此受尽委屈的人称为“圣母型人格”。
本书的作者雅基·马森是一名行为治疗心理学家,英国心理学协会成员。她自己就曾一度受“圣母型人格”的困扰,成为心理学家以后,她更能对有类似问题的“患者”有深深的同理心,她也从寻求治疗的咨询者那里学到很多。
经过多年的研究,她对“圣母型人格”的成因、表现和应对策略形成了有体系的研究成果。在自己走出“圣母型人格”诅咒的同时,成功帮助很多人走出困扰,过上幸福的生活。
一、什么是“可爱的诅咒”?
作者认为,“可爱的诅咒”至少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首先,“可爱”与相貌无关,是指行为上的可爱。就是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让别人感到舒服自在,并发自内心地称赞他(她)可爱。
其次,不是针对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自私、冷漠的人。它指向的是那些把友善待人当作唯一的行为准则,却让自己受尽委屈的人。
并且,“可爱的诅咒”并不是一个只关乎女性的问题。很多男性也是“可爱的人”,受上述问题的困扰。
因此,这本书的目标读者是所有善良而不知道直接清楚表达自己需求的人。
就我自己而言,这本书是最贴近我的情感、心理和实际情况的心理学著作。书中所谈到的问题就是我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了原因,给出了解决办法。
比如,对于我而言,清楚、直接地表明自己的需求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翻看豆瓣和微信读书上的书评和留言,我知道,我不是孤独者,很多人都和我一样,被“圣母型人格”所困扰。
二、“可爱的人”的特征。
他们以为:要让别人喜欢自己、爱自己并接受自己,就必须按照别人认可的方式为人处事。
其中包括:始终有礼貌、让自己变得有趣、让别人觉得愉快、不要让其他人失望、从不说“不”、防止冲突及一切以他人的需求为先等。
这些“可爱的人”觉得,说出自己的需求就意味着自己会受到排斥,并失去已得到的爱。
于是,他们就压抑自己,不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包括恼怒和愤恨,而只在内心深处默默承受煎熬。
最终,他们自己的生活被摧毁。
三、诅咒来自何方?
在生活中,我们要遵循着不同的规则。
有些规则是法律中的明文规定,一旦违背,可能要支付罚金或付出其他代价。
有些规则,是长辈的教导,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我们的安全。比如:过马路左右看,不在马路跑和玩。
其实,还有一种,是我们潜意识中的规则,这些规则,如果我们不去认真分析它,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可它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之中,并且在关键时候起到决定性作用。
这些顽固的,没有灵活性规则,就是“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CBT)创始人亚伦·贝克(Aaron Beck)所说的“死板的个人规则”。
作者雅基·马森说,从小,她的家人就教育她“不要小题大做”。这就是困扰她的一条“死板的个人规则”。在这种思想的教育下,就算骨折了,她也不好意思声张,为了不让别人失望,还接着陪朋友跳舞,还开车带着孩子完成10天的假期计划,才去医院检查治疗。
结合自身,我发现自己拥有开头所列举的“可爱的人”的所有表现。当然,我也知道自己的那些“死板的个人规则”来自于原生家庭。
父辈因为他们也掌控不了的原因,都比较怕事儿。
长辈们总是说,别人不让咱走大路,咱就走小路;别人挡在路中间,咱就侧身过去。典型的“别人打了左脸,再把右脸伸过去”的做法,总之,就是不管自己受多大委屈,都要让别人满意。
记得堂哥跟我说,小时候他跟别人发生矛盾,不论是不是他的错,大爷都会把他拎过来打一顿。
大夏天,在太阳底下给他画个圈,让他在里面罚站。
堂哥是那种性子比较硬的人,他的选择是抗争,大爷越这样对他,越激发了他的叛逆性。
他成了四里八乡闻名的孩子王,打起架来天不怕地不怕,几个人不敢近他的身。
而我打小身子弱,性子也弱,受环境影响的比较厉害,比较在意外人的看法,不大敢违逆长辈的意志。所以形成《可爱的诅咒》书中所说的“圣母型人格”,所有表现和书中讲的一模一样。
如果你也像作者一样,像我一样,被下了咒,成了一个“可爱的人”,也不要害怕,相信我,你不孤独。
《可爱的诅咒》中就列举了各种类型的“可爱”之人,有“可爱”的妈妈,“可爱”的伴侣,“可爱”的同事,还有“可爱”的朋友。这些“可爱”的人中,有女人,也有男人。
四、怎样解除“可爱的诅咒”?
解决问题的前提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正确的。
《可爱的诅咒》给了我们一份“个人权利法案”:
·我有权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及价值观。
·我有权做自己。
·我有权说“不”。
·我有权犯错误。
·我有权改变自己的主意。
·我有权说“我不明白”。
·我有权觉得自己对其他成年人的问题不负有任何责任。
·我有权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我有权不依赖别人的认可。
对大多数“可爱的人”来说,表达自己真实的需求,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确立上面的想法,才可能采取行动,清晰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
可靠优势清单。这是作者在治疗练习中经常使用的练习方法。是乔治凯利(George Kelly)在他创建的个人结构心理学中创造的。
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优势,只是可能处于休眠状态,我们对它的感觉不是很强烈,但是它们却始终扮演着可靠的角色,随时供我们使用。
具体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想想过去做过的让自己感到骄傲的事情。用它来对抗和驱散那些批判性的声音。
我们可以辅助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肯定,包括前面提到的个人权利法案,比如说,我有权把自己放在第1位,或者我有权说“不”。关键的时刻,这一句话往往会赋予我们巨大的能量。
肢体语言。大量研究表明,相比其他方式,我们通过非语言交流(或者说肢体语言)获得的信息更多。
肢体语言研究先驱艾伯特·麦拉宾(Albert Mehrabian)提出了一条平衡定律,即对一个人的印象,大约55%来自于肢体语言,38%来自于说话的方式(尤其是语气),7%来自于说话的内容。
行动之前先注意我们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以及语调,语气所传达的信息,这对增强我们的信心,很有帮助。
比如,当我们站直身体,并且看着对方的眼睛时,你会感觉到更自信,并且能让别人感受到你很自信。
再比如,试着用一种清晰、冷静并不容置疑的语气说话,坚定地表达出我们的意愿。
就像作者雅基·马森所说:必要时,我们应该“先假装,后做到”。
这样的结果只有两种:一是我们用一种富有创造性并且双赢的方式,让自己的要求得到了满足,这是最好的结果;第二,即使达不到我们的要求,至少我们说出了自己的需求,并且心中没有什么愧疚。
有选择的亮出我们的微笑。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只要我微笑,对方就会喜欢我,就会对我很亲切,并帮助我解决问题。
其实不是这样的,微笑是一种表示服从的非语言信号。
因此我们需要有选择的亮出我们的微笑,我们需要练习控制他们。
我在中学做班主任的时候,老教师给我们介绍经验。说一开始你在课堂上不能太随和,要装出一份严厉的样子,并且尽可能保持第一个学期,这样可以让你树立权威,并最大限度的赢得尊重。
不然的话,学生就会认为你很容易对付,他们就会想尽办法来跟作对。你就会失去掌控权和权威,并且很难翻转过来。
事实就像他们说的那样,很多年轻老师让学生欺负的大哭,当然班级管理跟不上,反而害了学生。
删除冗长的铺垫。删除那些没有意义的话和冗长的铺垫。“可爱的人”往往在提出要求之前会铺垫、解释很多,让对方感到啰嗦,感到他说的话不重要,结果往往真不重视,最后效果很差。
不要这样做!
当然,我们不要把明确、直接的表达与生硬和粗鲁混为一谈。
客气的拒绝。对于大多数“可爱的人”来说,拒绝别人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儿,他们十分害怕说“不”,所以也尽量避免说“不”,更缺乏说“不”的经验。这是一连串的心理反应。
其实啊,客气的拒绝并不困难。我们可以先感谢那个请我们帮忙的人,然后礼貌但清晰的表达我们的拒绝,简单明了。
比如说,同事问你周末有没有时间替他值个班。你可以回答说:我还不确定周末有没有安排,下午给你回复好吧?
总之,要记住,不要举棋不定,而让对方有机会说服你。
其实,退一步说,合理的拒绝别人也是对对方负责。
因为如果我们过度强求自己去帮助别人,最终也有可能会辜负他们。还不如适当地做出拒绝。
如果有人觉得失望,那是他们要处理的情绪,不是你的责任。你无需对别人的情绪负责。要知道,你有权利让别人失望。
去掉加在我们身上的诅咒,从习惯让人失望开始。
在重申一遍:敢于,你也有权让别人失望!你无需对别人的情绪负责。站着别动!
还记得郭冬临的小品《有事您说话》吗?那个连夜带着小马扎穿着军大衣帮人排火车票的普通人,打肿脸充胖子,口头禅就是“有事您说话”。你是不是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角色就是这本书里所说的“圣母”。
为了避免成为小品中的那个人,尝试一下《可爱的诅咒》中讲到的技巧,作者通过运用这些技巧,帮助了自己,也帮助了别人,应该也能帮助到你。
加油,“可爱的人”,我希望你不再那么“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