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做母亲的第一年是一场修行,才“升级”十个多月的我,对此心有戚戚焉。
养儿不容易,养儿方知父母恩。感谢儿子让我再次成长。
小宝宝不会走路,不会说话,所有的需求基本都通过哭声来表达。他想睡就睡,说哭就哭,根本不管你在干什么。你不抱,那就大哭给你看。夜奶就是他最爱,想吃几次吃几次。千挑万选的益智玩具不玩,偏偏喜欢塑料瓶、米粉桶之类的玩意。总是在大人吃饭的时候搞“突然袭击”,不是哭闹,就是拉便便。嘴上说着嫌弃,还不是屁颠屁颠地跑过去处理。
然而,这些事带来的考验,与他生病相比,实在不值一提。
这两天,可乐又生病了。先是流黄鼻涕、鼻塞,持续了两天后,今天凌晨开始发烧,一直到现在仍然烧着。
“怎么这段时间总是发烧?这两天流口水,可别是咽峡炎啊?前阵子不是才打了EV71手足口病疫苗吗,应该也能预防这种病毒引起的咽峡炎呀。唉,愁死了。”我自言自语,心里着急。
妈妈是过来人,宽慰我:“看你慌的,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
每一个新手妈妈看见孩子生病,那种担心、焦虑和心疼都是相同的,恨不得自己替孩子病一场。常常是一个孩子生病,全家人都跟上了战场似的。除了要把心态调整好之外,平日里积累一些儿科常识也是很有必要的。
回想可乐第一次生病,是在他9个多月的时候。在此之前,没有暖气的漫长的冬天,我们都完美地熬过去了。就在我觉得在养娃这条路上渐入佳境的时候,发烧给了我清醒的一棒。
4月份初的一天中午,可乐在爬行垫上玩耍,我过去坐在他身边,突然感觉到脸蛋有些烫。摸了摸额头和脖后,应该就是发烧了。孩子第一次生病,还是发烧,我顿时紧张了起来。
打电话给十几年交情的闺蜜,一个儿科医生,答曰:刚开始发烧,要是精神状态好,再观察观察吧。我嘴上答应着,心里总归是不放心。正好老公要去另一家医院办事,我想,干脆坐车一起去吧,让医生看一看心里踏实。
到了这所本地最大的医院,儿科人满为患,叫了号,我抱着可乐坐在椅子上等待。其间给他量了次体温,比在家里更高了。轮到我们了,进诊室后,看见是一名中年女医生。孩子病情很简单,我说完后,医生问手上脚上是否有疹子,答曰没有,又看了看嗓子,便开始在电脑上下诊断,说是疱疹性咽峡炎。
“医生,那咋办?”我一听这就慌了神。“开点药吃吃。”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出了诊室,等老公办完事,我们准备离开时,我不放心,又回去找到医生,“医生,这病咋才能算痊愈了啊?”答曰:“不发烧就是好了。”道了声感谢,我们回家了。
之所以如此赘述,是因为事实并非医生判断那样。而我又回想了看病时那“简洁又迅速”的过程,心里不禁埋怨那医生有些草率,不够负责任。最起码,对于疱疹性咽峡炎这一传染性疾病,她理应有所交代。
就这样,我们一边给孩子强灌这个医生开的抗病毒药,一边细心地观察着,记录下每一次体温。可乐整整烧了三天,这期间偶尔降为低烧,整个小小人都是烫的,全家人都心疼不已。
第四天的时候,我实在是忍不住了:得这病不是嗓子出疱疹,孩子拒绝进食吗?为啥可乐还好好吃饭,而且也没有流口水?这根本就不是咽峡炎的症状啊。
有了怀疑之后,我和妈妈抱上孩子迅速赶去了妇幼保健院。医生检查后,说并没有发现疱疹,我又高兴又生气。生气是因为小小人白白受了几天罪,要不是之前的医生误诊,早就治好了!
这一次,我们买了药,回家吃两顿孩子就好了。普通的儿科病,对症治疗,本就不是多难。因为之前就知道这个病,对它的预防措施、发病症状、护理办法等有一些了解,所以才对医生的诊断结果产生怀疑,避免孩子继续吃不该吃的药,受不该受的罪。
这件事后,我深刻地意识到:作为一名妈妈,学点医学常识是多么必要。
从怀孕起,我就关注了很多医学号、母婴号。尽管关系最好的闺蜜是儿科医生,但孩子是自己的,不能总是麻烦朋友、依赖医生。做妈妈的有责任和义务去了解一些小儿病,不要让自己在关键时刻太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