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师道观
今天是8月9日,小伙伴们应该都处于放假的状态,不知道大家的暑假都去哪里玩了?主页菌又继续奋斗在考研的路上了,今年的目标院校换成了自己的母校,一下子就少了很多紧绷感。今天的专业课背到了中国教育史中的近代史,这几天会陆续写下读书心得。小伙伴在网易平台上申请了公众号,计划是一周更新一篇文章,我和小伙伴交替进行。(主页菌快考研时,可能会停止更新了。)
今晚要说的是韩愈,韩愈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曾任国子祭酒。(按照现如今的话说,是教育部部长。)一提到韩愈,首先想到的是便我们中学课本上的《马说》、《师说》,还有那句熟悉的“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主页菌对韩愈的印象是在李琨老师的课堂上,老师说唐代诗人贾岛有一天在驴背上吟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起初想用“推”字,后想用“敲”字,大家觉得用哪个字比较好?(主页菌当时想,敲和推难道不是一个意思吗?)最后韩愈帮贾岛做出了选择,韩愈认为还是‘敲’好,在夜深人静之时,拜访友人,估计友人都睡着了,门也推不开,改用敲门,不但更有意境,而且代表贾岛是一个有礼貌的人!
作为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韩愈在文学上提倡“文以载道”(这曾经好像是我们学院的口号:文以载道,学以致用,有一点记不清了。)韩愈认为文学的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载道,这里的“道”是指儒家的道。韩愈的道统观是“复兴儒学,反对佛道。”在韩愈的眼中,佛与道是不能够成就大业的。隋唐时期佛道兴起,对儒学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韩愈可就很气愤了。
韩愈主张用一种接近于口语的散文体,不喜欢那种空谈形式而专讲声律对仗的骈体文,那么就意味着文章中必须有详细的内容,这个内容便是他所提倡的儒家思想,尤其注重儒家的“仁义”。从我们中学时期所学的《马说》、《师说》等文章,就可以看出韩愈的散文内容极强的逻辑性,我们也可以从中学会如何去构架一篇好的议论文。
韩愈教育思想最突出之点就在于他作的《师说》,文章的核心便是提倡尊师重道。当时的社会上存在着严重的“耻学于师”的风气,看过《贞观之治》的小伙伴们会发现当时的等级制非常严重,很优秀的庶族无法施展才华,而士族弟子们不需要学习,便可以因为身份做上高官。“师道之不闻也久矣”,这种风气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就开始了,韩愈面对这种不良风气,可就相当气愤了,提倡要尊师师道。
那为什么我们要尊师呢?教学是一个先觉传后觉,先知传后知的过程。“古之学者必有师”,新课标中也提出,我们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起主导地位的。学生想要学习知识,就应该尊师。(荀况和《学记》中也都提倡尊师,而且它们对教师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解释了教师的任务。所谓传道,是指传授儒家仁义之道;所谓授业,是指讲授儒家经典与古文;所谓解惑,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解答学生们的疑惑。传道是其中最重要的,以传道为首,以授业为次。
而相对的,韩愈也制定了为师的标准,他以“道”作为求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韩愈主张不管其门第、出身如何,只要学有所成且合乎儒道,就可为人师表。(主页菌现在对“道”的概念也是模模糊糊的,“道”在传统文化中也许就是模糊的,是无处不在的。)
韩愈的师生观很先进,是带有民主色彩的师生观,不同于荀况的“师云亦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和学生是可以相互学习的,师生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对于如今的教师来说,她们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如果主页菌未来不当老师,应该会开一个烤冷面店,边做边吃的那种。)
请欣赏 韩愈《师说》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 年十七, 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不拘于时, 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