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关系】
【故事大纲】
【小说感受】
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时间线的把握和埋线索的功力。
整个故事好像是环状的螺旋线。故事的主体部分在买ipad这个情节之间,但是第一次只有视角受限,只有欧维在场,第二次叙述才加入吉米。明明是同一个场景,偏偏给人的感受如此不同!在两次场景之间对近三个星期的叙述,也是不断地在现实和回忆之间跳跃。加入的回忆渐渐使欧维这个形象丰满起来。一开始,也许对这个顽固、落伍的老头子嗤之以鼻,但对他的故事了解越多,这种厌恶慢慢转换为同情与佩服。他遭受的困厄令人同情,他的坚持令人敬佩。
另外,作者埋线索的能力实在令人佩服,整个故事完成度极高,没有太突兀的事件。人每次做的事情好像一个点,点构成的线就是人生了。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再打个比方,就好像是不断累积积木,每一块都借助于上一块的力量,并又构成了新的形状,又为下一块打下基础。比如吉米的故事,自行车带来的改变等等。
小说的主题大概是爱与拯救。
欧维的善意救了别人,别人反过来又救了他。最后的集中体现就是大家团结在一起,终于击败了共同的敌人“白衬衫”。
欧维终于停止了自杀,在平静中去世。
【小说金句】
爱:
“爱上一个人就像搬进一座房子,”索雅曾说,“一开始你会爱上新的一切,陶醉于拥有它的每一个清晨,就好像害怕会有人突然冲进房门指出这是个错误,你根本不该住得那么好。但经年累月房子的外墙开始陈旧,木板七翘八裂,你会因为它本该完美的不完美而渐渐不再那么爱它。然后你渐渐谙熟所有的破绽和瑕疵。天冷的时候,如何避免钥匙卡在锁孔里;哪块地板踩上去的时候容易弯曲;怎么打开一扇橱门又恰好可以不让它嘎吱作响。这些都是会赋予你归属感的小秘密。”
死亡:
死亡是一桩奇怪的事情。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假装它并不存在,尽管这是生命的最大动机之一。我们其中一些人有足够时间认识死亡,他们得以活得更努力、更执着、更壮烈。有些人却要等到它真正逼近时才意识到它的反义词有多美好。另一些人深受其困扰,在它宣布到来之前就早早地坐进等候室。我们害怕它,但我们更害怕它发生在身边的人身上。对死亡最大的恐惧,在于它与我们擦肩而过,留下我们独自一人。
时间:
时间是一桩奇怪的事情。大多数人只为了未来生活。几天之后,几周之后,或者几年。每个人一生中最恼人的那一刻可能就是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到了回忆比展望更多的年龄。当来日无多的时候,必须有别的动力让人活下去。或许是回忆。午后的阳光中牵着某人的手,鲜花绽放的花坛,周日的咖啡馆。或许是孙子孙女。人们为了别人的未来继续生活。
【电影感受】
我认为电影版的《欧维》差强人意,一来是原作中最好的结构被破坏了。一是以买iPad为开始,又回到iPad的环状结构;二是小说中一节现实生活,一节过去回顾这样的结构。虽然读起来不如线状结构流畅,但也是作者有意雕琢的。二来或许是电影语言与小说语言的不同之处,电影镜头表现回忆的插入总显得十分刻意。导演似乎受限于小说文本,虽然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改编,比如欧维对索雅傻傻的等待,删除了索雅父亲的角色(事实上我相当喜欢这个部分)。也添加了一些细节,脖子上还有印痕的欧维拿着断掉的绳子去找超市收银理论,瘫痪的鲁内拉扯管子……但是总感觉镜头放不开手脚。总体来说,电影版更像是对小说的简单回顾。两个小时,镜头过于分散,没有聚焦的人物,浮光掠影,所以显得单薄。许多情节酝酿并没有到位,情感就爆发出来了,所以略显尴尬。
老年欧维的扮演者十分拼命,在饰演上吊这个情节的时候,整个脸涨得青紫,而且,两次。年轻版的欧维则谈不上喜欢,一是不符合我对欧维强壮的期盼,整个人显得瘦弱;二来似乎表现力不是那么足?从照片中看到的索雅也远远不是我心中的形象,但是当她真正在火车上第一次出现时,仿佛自带光环似的,肯定会是小说中那个带来欢笑的女人。
或许动画化会好一些,可以更好地做出夸张的效果。我脑海中的两个小孩是《神偷奶爸》中的,孕妇和盲流是《自杀专卖店》的风格。当然,这部电影获奖也很多,大概是我欣赏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