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需要有一定的用户思维,我们需要充满目的性地写作,先确定这次写作目的然后倒推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内容。在表达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单向沟通到双向沟通写作。
那什么是单向沟通,什么是双向沟通呢?
在单向沟通中,信息的发送者发送信息,信息的接收信息者接收信息。比如老板给你发微信、发邮件,下达工作安排,某公司在微博发表声明、公告。在这个过程中就是单向沟通。
单向沟通,有这么几个特点:传播信息快、传播过程简单、信息传播性较差、接受者缺乏足够的积极性。
因为在单向沟通中,发送者只负责发送信息,接收者负责接收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反馈交流,所以没办法确定信息是否被有效接收。
双向沟通和单向沟通刚好相反,双方同时是信息发送者,又是信息接收者。比如平常你和朋友坐下来一起聊天,你说他听,或者他说你听。在这个过程中,双方有反馈交流,所以传播过程复杂,传播信息较慢,但双方有着足够的积极性,信息传播性更强。
写作,很明显就是一个单项沟通的过程,你写作,别人看,或者别人写,你看。这就是写作的一大缺陷。
因为,你无法像老板发送命令一样单向沟通,没有读者喜欢被安排、被指示、被命令。在职场上,因为有个共同目标,需要相互协作,所以接受命令去完成这种单向沟通是可行的。而写作不同,你的读者不是非看你的文章不可,一旦传播的准确性不够,就没有修订的机会,读者直接跑了。
所以,我们应该用双向沟通的思维去写作。
写作,从模式上注定了它是单向沟通,我们只能用双向沟通的思维,去弥补单向沟通传播性差,缺乏足够积极性的缺点,同时保留传播信息快,传播过程简单的优点。
如何用双向沟通的思维去写作呢?
一、平等的姿态,分享的口吻
我们写文章,不论是故事型的,观点型的,干货型的,都要以分享的口吻来写,不要以说教的姿态。写文章的目的可以是说服,可以是教育,但那是结果,而不是写作的心态。
我们平时朋友间的聊天就是典型的双向沟通,你跟别人聊天时,别人老是说“你懂了吗? ”、"你明白我的意思么? ”,你是不是就很不爽?分享的口吻应该是说“我表达的清楚了么? ”、“请问我刚才讲明白了么? ”
写作的时候,作者没有智力优越感时,才能带给读者阅读舒适感。
二、目标对象感,聊天的感觉
在百度百科中,对于手机依赖症的描述是这样的:
随着手机在中国普及率的快速提高,越来越多的手机持有者发现自己已经无法离开这个“爱物儿”,哪怕只是半天儿不见,也会魂不守舍,坐卧不宁。高科技在给人们带来沟通便捷的同时,也将一种“新鲜病”——手机依赖症“捆绑销售”给了现代人。
很官方的一个解释,你的朋友跟你这样聊天,一小段还可以,要是一整篇长文都是这种官方口吻,你肯定听不下去。同理,你这样写作,别人是不愿意看的。
在写作的时候,你要时刻想着,你的屏幕对面有个人,你在跟他讲话,按照这个标准,你就可以把上面的这段话修改成这样: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随着手机的快速普及,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了,哪怕只是半天儿不见,也会魂不守舍,坐卧不宁。如果有,那你可能就患上一种病——手机依赖症。一种高科技带来便捷沟通的同时,也顺便捎上的“新鲜病”。
三、注重接收的准确而非表达的准确
你表达准确了,对方不一定能接收准确,这就是单向沟通的缺点。因此,我们写作的时候,要不断的问自己:
这样的表达方式,读者好理解么?
是不是应该再多写点背景信息?
是否还有一些不够普适的行业用语?
这些说法是不是太学术了?
这个概念讲得够通俗么?
写作是为了达成什么,要有目的性,但达成的前提是,读者准确的接收到了你想让他接收的信息。
四、通过延时反馈达到双向沟通
因为写作的特定模式,决定了它是单向沟通,因为缺乏即时反馈。但写作完成之后,是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接收反馈信息的。
你在简书发表一篇文章后,评论互动就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通过读者的评论、点赞就可以知道,你的表达方式有没有问题,表达清楚没有,表达到位没有。通过这些反馈信息就可以去修改这一篇文章,或者去优化之后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