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童话和各种各样的艺术,或许有一些情绪我们终将独自面对,而此时童话能给我们期待,艺术能给我们陪伴。你会知道美好永远在这个世间,不管眼前是怎样的黑暗,你会知道在不同的时空有人也在忍受和沉浸于类似的情感,体验和书写着生命的厚重。
精神分析能解释各种各样的心理动力,化暗为明,但明了的动力并不是就可以全盘不要了,它只是让你可以优化选择你最想要的。而生命的意义赋予你总要有个落脚点,选择去感受寻找意义,也仅是你赋予意义的一个选项而已,无关乎对错,只在于对你的价值。像水对于鱼的价值,苍穹对于飞鸟的价值,每个人有每个人重要的东西。只要他为着他自己,但没有很大的影响和打扰到他人就是值得称赞和颂扬的。因为他已经在自己本能和文化之间试图平衡。人是动物,但又不仅仅是动物,所以他有他需要考量的很多东西和自我约束。
但他同样会有局限性,即使最爱孩子的妈妈,也没办法每次都保持最好的状态和理想的接纳。因为她也有自己的需要,而这种被拒绝的孤独感,无法时刻被回应的孤独感便是做为人必须耐受的一些感觉。当然会觉得孤独也是因为期待,期待自己总是被回应,被好的对待,但这个期待后面有个假设是你没办法好好对待自己,所以你特别要求别人好好对你。人们习惯重复体验婴儿时期自己的感受,因为那种记忆刻入在人生最初的情绪感受中,而完全忘记自己已经长大了。
在那时候,不被爱是会有生命危险的,所以我们一直像外一直祈求,没有看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总在被拒绝时感受到生命的绝望,于是我们有很多童话来安慰幼小的心灵,爱会有的,面包会有的,你会变强大的。在这样的路上,我们开始有光亮,开始有力量和信仰,对自己力量的信仰。但这种力量很多时候却用错了方向,或者说也没有对错,更多的是心之所向。他们开始了自我救赎的道路,企图弥合心灵最初的创伤和扭转早期烙印于心灵的痛苦体验,他们一生都在寻求着爱,用各种各样的方式。
特别是一些创伤性的体验,会一直去重复过去的信念,和过去的体验,强迫性重复。沉浸于那种感受,并在一直不变的期待里重复去体验,提炼和思考,也由此产生出深刻的艺术作品。童话是小朋友的精神世界,是小朋友的艺术,而艺术是大人的童话吧。
如果成长得比较好,更多轻快美好的感受,更多的去参与社会的竞争,好一些的成为精英文化的引领者,差一些成为普通的社畜。而自我感受型的,因为小时候浓烈的情感体验,大部分重心还是放在自我的感受上,寻求的永远是自我的存在感,强迫性重复,或者进行有意义的艺术创造。
所以,我其实是可以选,继续回到自己的信念里,体验情绪的轮回流转,沉浸,提炼书写,接纳自己的这种需要。或者看到的确是没办法的,就像自己一堆的需要无法给出一样,别人已经做得够好了。他一直在试图支持和拯救,即使有时很累了也在尽量回应和表达。我可以由此看到爱,也接纳的确每个人都有局限性,也接纳自己的局限。当然也可以回到自己惯性的体验里,没有人真的爱我和懂我,人终将孤独。
有点点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