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晶晶
全民讨论的宫斗剧 《延禧攻略》完结了,娘娘贵人们的明争暗斗也可以歇一歇了。有意思的是,心理咨询师在观看的过程中职业病发作,无数次发现其中人物与心理学知识相连的地方,不吐不快。
先声明一点,此文只是借剧情来科普一些心理学知识,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及事件无关,与道德无关,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无关.
一. 恋爱篇
娘娘们争来争去,为的不过是获得多一些皇上的怜爱。而面对同一个男人,女人们的相处模式和心理模式却各有不同。
用心理学的话来讲,在亲密关系中的负面情绪来自于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而面对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不同的处理方式体现着一个人不同的依恋模式,一个人因为ta自己的依恋模式而产生的行为,会促使亲密关系变得更好,或更坏。
(能认真读完上面那个长难句的同学,是我心中的小学霸)
此处划重点:依恋模式
”依恋“这个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John Bowlby提出,它被定义为“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来获得安全与安慰的倾向。”(John Bowlby,1969)“简单来说,当我们对一个人产生依恋的时候,我们会有亲近ta的愿望,与ta分离时会焦虑,受挫受伤时会寻求ta的帮助,也会想要依靠ta的支持去探索世界。
链接句:为什么要搞懂依恋模式,能更清楚看到亲密关系问题的矛盾点
依恋分为三种类型:
一. 安全型依恋(最佳依恋模式)
代表人物:富察容音 富察傅恒 魏璎珞
拥有安全型依恋模式的人,大概是最能给伴侣和自己带来幸福感的一类人。安全依恋模式的形成是因为一个人从小的情绪和需求都被及时的看到,并得到合适的回应。这让ta建立起对自己的确信感,即:“我是值得被爱的人”,“我的价值不会因为对方爱的变化而增减”。
在亲密关系中,他们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也倾向于相信他人是值得信任和依赖的。因为不害怕被拒绝,所以他们能真诚敞开地说出自己的需要。因为不担心被抛弃,所以他们不介意短暂的分离,也不会将这个分离理解为冷落。他们确信自己会被持久地爱着,也相信自己值得这份爱。如果不幸遇人不淑,他们也会伤心,失望,但这些受伤的感觉并不会影响他们对自己和对下一段关系的信心。
剧中富察家姐弟就比较像安全型依恋的人,虽然当时的文化背景让他们都没有拥有理想的婚姻和结局。单从亲密关系本身来说,富察容音之所以不争不抢,是因为内心深处的安全感,和对自己的确信感。她并没有把自己的价值全部建立在皇帝给予的爱之上,因为确信自己的价值,所以大胆去爱,放心依恋。在皇帝忙于政务之时依然能悠然自处,而不是活在“不被爱的焦虑”中。
富察傅恒在一段没有结果的爱情中依然选择主动去爱,证明他不怕受伤。大概只有在一个人确信自己的价值,而对方的爱与不爱都不会影响他稳定的自尊时,ta才会不计后果地去爱。富察姐弟如果生在现代社会,应该是最容易获得幸福婚姻的人。至于魏璎珞我就不多说了,她是女主角,她做什么都对。
二. 焦虑型依恋:
代表人物:尔晴 高贵妃 袁春望
此类型也被称为痴迷型(preoccupied)。他们沉溺于亲密关系,倾向于通过对方的认可和赞美来获得对自己的信心。他们总是担心伴侣不是真的爱自己,因为他们内心深处并不确信自己是有价值的。
他们因为对伴侣的满腹猜疑而容易产生焦虑,愤怒或过激行为,所以显得极渴望与伴侣亲近。比如“你不回我短信我就一天魂不守舍“,”你不主动联系我,我就给你打电话打到爆”“你必须要按照我的方式对我好,否则我会因为怀疑你不爱我而情绪崩溃或大发雷霆”… 这种时刻焦虑的状态让他们不能好好享受亲密关系本身,他们打着“爱”的旗号,行为里却全是控制与命令。因为对方的“不爱”对他们而言意味着“我没有魅力与价值”。
剧中的尔晴在明知傅恒不爱自己的情况下依然撒泼打滚,宁愿坏事做尽也不愿承认对方不爱自己,一定有观众很好奇她的脑回路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自讨苦吃?用依恋理论来分析,她很可能把对方的爱与自己的价值划上了等号。
如果在她的认知体系中,“你不爱我”等同于“我没有价值“,“你不爱我”意味着”我一无是处且毫无吸引力“,那傅恒的不爱才会对她产生巨大的打击,以至于她宁愿不择手段遍体鳞伤,也不愿意面对现实。从未被父亲认可的高贵妃面对皇帝,被无数次背叛的袁春望面对魏璎珞,都是如此。他们表面的不可理喻,都是因为内心对于被抛弃怀有深深的焦虑。
三. 回避型依恋
代表人物:爱新觉罗弘历 庆贵人
在亲密关系中的回避型依恋者,他们表面看起来云淡风轻,其实内心对关系的预期是消极的。他们倾向于相信“分开和受伤是必然”,于是用回避来作为保护自己的手段。他们不相信自己会得到持久而稳定的爱与支持。与其深爱后被伤害,还不如保持距离,随时准备在亲密关系中撤离。
剧中皇帝在喜欢的妃子面前依然表现疏离,是因为他久久无法确认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位置,也更倾向于相信对方是不喜欢自己的;他在不那么喜欢的妃子面前也很疏离,是因为他在被依恋的时候,因无法给出合适的回应而感到极度不适。
二.职场篇
如果把紫禁城的后宫比作一个大公司,除了提升工作技能外,所有人都在苦心经营着一件事:改善人际关系/获得老板青睐。大家经营关系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精通送礼(舒贵人),有的精通拍马屁(袁春望),有的搔首弄姿使用美人计(嘉嫔),有的过分讨好(愉贵人),有的装酷(魏璎珞)。以上这些策略常见于各种人际网络中,也确实会在短期内有效改善人际关系,但这些策略都不是长久之计,也无法帮你在他人心中获得持久的好感。如何在不拍马屁不违背本心的前提下招人喜欢呢?
答案是:懂得沟通的艺术
说的简单一些,懂得沟通通常意味着,会表达+会倾听之总和。(详情请见我以前的文章)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都可以通过练习获得提高,其中蕴含着一项重要的软实力:同理心。
同理心,即将心比心。是设身处地的进入他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人的情绪、需要,和期待的能力。
听起来好复杂。其实只须两步走。
一:先怀着“了解对方情绪”的心去认真听,听出ta话语背后的情绪与期待。
二:肯定对方的情绪,表示“我听到了/我感受到了”。
为什么同理心在沟通中尤为重要呢?因为生活不都是理性的,准确的,高效的,即使有那么多大道理,人们还是会被情绪所困。即使你用超高的表达技能将问题说清楚了,但如果对方还沉浸在情绪中,那你说的话就进入不了ta的心。
案例分析:
在皇后生前,皇帝没有充分给予她自由,想到这一点皇帝开始倾诉,
皇帝说:“令妃指责朕冷酷无情…”(一副落寞委屈的样子。)
如果是以舒贵人为首的拍马屁代表团大概会说:“皇上您贵为九五至尊,您什么样儿都是对的”。
如果是以高贵妃为首的粗暴解决问题代表团大概会说:”皇上放心,臣妾这就去替您惩罚令妃“
如果是以魏璎珞为首的有啥说啥代表团会说:”皇上您就是冷酷无情,臣妾哪里说得不对了“?。
以上三种人都无法在对话中获得皇帝的心,因为他们忽略了皇帝的情绪。
如果你怀着同理心去倾听,便不难感受到,皇帝的话语背后是深深的内疚——责怪自己没能给先皇后足够的自由;也有好多的无奈——因为皇帝的命运本就是无法成全小爱与大义;还有一些困惑——不知该怎样在这样的困局中做得再好一些。
在听到了皇帝的情绪的基础上,娴妃给出了标准答案:”从国家从公理从大义,皇上何错之有?皇上处理政务,日夜颠倒,连龙体都顾不上…后宫的设立是为了给您分忧,而不是给您添麻烦的。“——这一段几乎等同于告诉皇帝“您的内疚我看到了”,并有理有据地告诉他:”您尽力了,不必内疚“。
精彩继续,娴妃又说:“自由,世人谁不想要。皇上您是九五至尊,天底下最大的人,但您都没有一日得自由。真正的自由,意味着不负责任。他们都会怨您,只有臣妾不会”。这一次,娴妃理解并道出了皇帝的无奈。而更高级的同理心,体现在娴妃听到了皇帝心中的一个困惑(惧怕):“我是不是真的做错了”?娴妃啰嗦了这么多,其实就是在说:“您没错”。句句说进皇帝的心。于是她凭借超高的沟通能力步步高升,成为后宫之首。
See?说话说得精准不难,难的是说进对方的心。只有在充分理解对方的情绪与期待的基础上,并给出富有同理心的回应,才会更容易让对方对你产生信任与好感。当然,同理心并非沟通的全部,而是一项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沟通软实力。
想要享受爱情吗?先卸下自我防御的盔甲吧;想要打动老板的心吗?换一种沟通方式吧。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