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宁娜》一书中写道: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从业以来见过很多家庭,这些家庭都带着各自不同的“问题”而来,归纳下来总有一个相似点,家庭结构失衡。所以,这句话在业内是截然相反的一个版本:
「不幸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精彩。」
本篇以虎妈的例子来阐述“相似的不幸”。
-01-
公车靠站了,一家三口上了车:母亲、父亲、女儿。
母亲、父亲分别在两个座位入座,母亲招呼女儿过来坐下,女儿不坐,转向父亲:
“你怎么还坐啊?”听起来象大人对小孩的行为不满,不是通常情况下女儿对父亲的态度,给人的感觉是女儿凌驾于父亲之上。
“我就坐,怎么着,能坐一站就坐一站。”父亲说话的声音很大,象个反抗的小孩。
“你怎么能这样和孩子说话呢?!”母亲在旁开口了,语气类似于训斥一个孩子。
父亲低头不语。脸上很无奈。
这上面一幕中,女孩其实是借助了母亲的力量(或者说在母亲的允许下)向父亲挑战,母女联合击倒了父亲,父亲呈现出无力的状态。
这个母亲一定是在平常的日子里不断数落这个父亲,在女儿的心目中父亲就是可以被随便数落指责的,女儿变成了妈妈的帮凶,在妈妈撑腰的行为下女儿觉得自己很有力量,压倒性地凌驾于自己的父亲之上,父亲在这个家庭里地位低下,要么就是窝囊要么就是不回家。
-02-
公园里野营的一家三口:母亲、父亲、儿子。
父亲带着儿子在营外踢球,父亲像个教官,指挥儿子各种动作,颠球,传球,射门……,父亲感觉很有成就感,此时阳光正暖,父亲招呼儿子脱掉鞋子随地而坐,母亲在营里看到儿子赶紧说:
“你怎么能坐在地上呢,地上这么脏,这么冷的天,脱掉鞋子多冷!”
“爸爸让我脱的,爸爸让我坐地上休息的!”
母亲转向父亲:“你都多大人了,怎么一直不懂事,长不大,你不看看今天气温的!你什么事都做不好,带个孩子也不让我省心。”
父亲听到“你什么事都做不好”一腔怒火涌上心头:“我做不好你自己做,以后别让我带孩子。”
这上面的一幕中,父亲与儿子是玩伴,父亲想要在儿子面前树立父亲形象,玩游戏的时候安排自己成为了一个leader,但在母亲的面前却威严扫地,妈妈像批评孩子一样批评父亲,使得父亲完全又回到“孩子”的状态,呈现青春期的反抗特点。
从这个层面来讲,父亲便成了母亲的大儿子,与这个真实的儿子平起平坐。他实际上的威信是很难在家庭三角关系中树立的。
这些情景是否你也似曾相识?
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互动,已在我们的家庭里根深蒂固,形成这个家庭互动的模式。
不管这个孩子长大多大年纪,这种失衡的家庭结构依然深深影响着他一生的生活。
在未来的两性关系里:
例一的女儿有非常大的可能性复制母亲的言行,成为跟母亲一样的强势女,她在择偶的时候要么就会选择跟父亲一样无力感的男性,要么就会选择一个截然不同与父亲的男人来打仗。
例二的儿子有非常大的可能性复制父亲的行事风格,永远长不大,需要依赖母亲管理和统治,他在择偶的时候,会非常没有主见,会趋向听从母亲的安排,或者走另一个极端的方向脱离家庭,变得反叛社会。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观点认为:一个功能良好的家庭应该具有阶层化的机构。父母必须能驾驭其子女以及此系统之间的分化。结构功能必须有互补性。例如,丈夫和妻子要像团队一样运作,共同组成和维护管理联盟等。
上面的两个例子中母亲成了家庭的权威,例一的母女次系统统治了这个家庭;例二的配偶次系统被破坏。从而形成造成家庭结构的失衡。
在一个家庭中同时存在着父母、父子和母子、同胞等次系统,最持久的次系统是配偶、父母、手足次系统,夫妻次系统是基础,会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功能结构。
每个成员都可能同时属于几个不同的次系统,在不同的次系统可能拥有不同水准的权利、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不同的互动。
例如,当一个7岁孩子的要求被家长拒绝后,他可以安静地听父亲给他讲道理,但在母亲面前却大哭大闹。
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形成了父子和母子次系统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会被孩子利用,从而转向对他有利的那个次系统;如果父母在度上把握得好,形成协作也会形成好的平衡,让孩子明白不同关系里的状态都是被允许被接纳的,学习到不同的处事方法。
当一个次系统中的成员占据或侵犯另一个不属于他的次系统时,经常会产生麻烦。在家庭中一旦允许小孩评价、研究、干预父母的争吵时,小孩就会不适当地卷入父母子系统中。
例一的女儿就卷入了父母子系统中,成为了母亲的同盟和帮凶。这就越过了系统间应有的边界。
《虎妈猫爸》的电视剧火了半边天,足以看出中国家庭中母强父弱的模式具有普遍性,妈妈们的掌控欲极强,非但控制了老公,也把下一代卷入到权力关系里,孩子们看起来很厉害,会帮着妈妈去训斥抗争爸爸,实际已经沦为夫妻次系统不和谐的牺牲品。
解决方案:
1,配偶次系统的强度和持久性时家庭稳定的关键。
丈夫和妻子学习协商歧异,协调彼此的需要和的发展,互补角色,对未来的改变和需求将具有稳定性和应对性。
2,长幼有序
子女无论多大年龄都需要尊敬父母,不能仗着其中一方的力量去僭越边界,斥责和凌驾于其中任意一方。
3,创造弹性的边界
过度僵化的边界会造成疏离,缺乏彼此间的照顾、协助和彼此情感的交融;而过度亲密的边界虽然支持性很高,容易模糊不清,牺牲彼此的独立性,使得家庭成员间可以任意地入侵,导致纠结。
参考资料
《家庭治疗-理论基础与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配偶次系统
家庭一经形成,就会出现配偶次系统。配偶次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互补和相互适应。配偶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相互支持,为对方提供安全和依赖。
父母次系统
父母次系统是随着第一个孩子的出生而出现的。父母次系统必须形成这样的界限,即孩子可以接近父母,但又不能干扰配偶次系统的功能。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次系统会面临不同的问题,父母次系统必须适当调整以适应这些问题。
亲子次系统
在第一个孩子出生后,也就有了父母—子女次系统,即亲子次系统。亲子次系统面临许多的发展任务,如:面对孩子和养育孩子;孩子如何与父母相互作用,学会服从权威,同时增加自己的决定,并维护自己的利益和观点的能力。
同胞次系统
当第二个孩子出生时,会出现这个系统,同胞次系统是儿童学习、实践同伴关系的第一个场所。在这里,他们可以在互动中学会支持、合作、保护和抗争、反击以及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