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个题目让我很难堪——我还真记不得几本我读过的书的名字了——除了诸如四大名著之类的。你说难堪不?那就不说书名好不?
那位说了——“你是不是压根就没读过几本书啊?”哎呀,您这话问的?怪丢人滴!哪能不读两本呢——俺小那时候,家里别说没有电视,就是收音机也不多见。你说说,要搞点文化娱乐俺能靠啥?看电影?您就甭逗乐子了,那电影一年到头能看上一块两块就不错了。所以啊,那时候要是能逮着一本课外书,那还不高兴得睡不着觉?不一口气看完那不叫看书。多数时候是一手拿着一个熟地瓜,一手拿着书,咬一口,读一句。要不咋说书能当饭吃呢。
一、笑呵呵地做“俘虏”
真正看到书是在7岁左右的时候,啥书?大姐的课本呗。花花绿绿的图,那个吸引人啊。大姐要学习,我偏要拿她书看——看个毛啊,连拼音都不认识。也真怪了,就喜欢翻着看。惹得大姐上火,拿笤帚把狠打了我的腚,我便咧嘴大哭,娘就用大姐打我的刑具惩罚大姐。并把大姐那书帮我要过来,让我看上一阵子。拿起书,我便学大姐的样子,咿呀咿呀地读,大姐便破涕为笑。要是遇到她高兴,还能教我认几个字,写几个数。
等我8岁的时候,便背上书包走进了学堂,也就顺理成章地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书——一本《语文》,一本《数学》。宝贝似地捧回家,让娘用旧年画纸包了书皮,郑重其事地歪三斜扭写上自己的名字。那以后的日子里,便白天黑夜地念、背,到现在还能记得“马、牛、羊、刀、口、手”的生字顺序。
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见到了第一本课外书——《少年文艺》。是期刊。(那时候,大姐跟村支书家的姑娘很要好,便有机会将村里订的唯一一本杂志拿回家看)那上面多是中短篇小说,偶也有长篇的连载。不说中短篇的小说篇篇迷人,单是那长篇的连载足令你望眼欲穿日思夜想地盼着下一期的马上到来。还记得有一期因为大姐去借的晚了,竟被不知道什么人捷足先登了。我因此竟恶了大姐,生逼着大姐给我写那连载,大姐也不争辩,拿起笔、找出本子来扔给我,“写,写,你以为谁都能写是不?有本事你写!”大姐本是说了一句气话,我可当了真。摸一把眼泪,把门一关,还真就写了起来,结果可想而知,汉字、拼音全上了阵。你还别说,当我把写好的续集拿出来给大姐看的时候,她眼睛瞪得赛铜铃,拿过我的“大作”足足坐了两个小时,读完,对我说:“行啊你,下一期你再写。我也写。”就这样,四年级的我开始了人生第一次“写作”——虽然读者只有我们姐弟两个,但是我们忙得不亦乐乎。读书让我们快乐着,“写作”让我们幸福着……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爹不知从哪里弄来一本书,厚厚的。我扑上前去要,爹却往身后一别,神秘地说:“想看?”我不假思索,“嗯,快给我。”爹却不急,用眼睛望了我的书包,“给我找一本本子来”。我很纳闷:“看书要我本子做什么?”为了能尽快看到这本书,我立即照办了。爹在本子的封皮上用正楷写了“《十万个为什么》读书笔记”,然后递给我,“你得答应一个条件,书才给你。”我立即点头,“中。什么条件?”“每天写一篇读书笔记给我看。”那时刚好我们语文中就学写读书笔记的,于我应该不是难题,我爽爽地答应下来,“中。成交。”爹伸出右手中指,“来,拉钩算话。”……于是,我得到了那本影响我大半生的《十万个为什么》。那本书太让我着迷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国内的,国外的,语文的,数学的,天文的,地理的面面俱到。打开书,就仿佛走进了五彩缤纷的、充满梦幻的世界!生平第一次感到了世界的奇妙。这本书让我对知识的渴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很搞笑的是:连封内、封底的文字我都做了研究,于是便有了一个好奇:谁脑子里装了这么多知识啊?长大后,我能不能把自己的名字写进书里去呢?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里面好多的东西,比如说有这样一道题目:9块手表,其一为劣品,唯一的特征就是质量比正常的轻了一点,给你一架天平,最少几次你一定能找到这块劣表?苍天啊大地,答案居然是两次!(——您想到了吧?)这太神奇了!这道题目,让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世界上原来还有科学思维。除了获得知识,还可以锻炼思维!读书真好!
还有这么一道题目……打住,打住,跑题了。呵呵。
就这样,我在孩提时代就已经被书俘虏了,而且是欢喜地、笑呵呵地成了它的俘虏。
感谢书俘虏了我。
二、眼睁睁地“深陷进去”
中学时的光阴是彩色的,因为我们有了稍微强壮的身体,因为我们有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因为我们有了更加逻辑的思维。知识在我们面前万花筒般呈现,令我们着迷。而我依旧“不安分”——总想鼓捣两本课外书来享用一下。这种念头让我深深陷入对书的渴望中。还好,这个愿望在初一下半年便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其时,我们班有个吃公家饭的“八旗子弟”,人家老爸是公社的党委书记,老妈是一所中学的校长,家里有看不完的书。呵呵。偏偏这家伙就不爱看书,连课本都不想看。作业更不愿做。可巧,他就在我的后位,我的每次作业都是他的范本。一来二去,他便有了约我一同“学习”的喜好。我呢,当然爽快赴约——不为别的,就为他家里那满屋子的书!倘若什么时候,书看得高兴了,心情爽了,我便也会先生般教他几道数学题,算是回报。他老爸、老妈为此也很是喜欢了我。我便得以更方便的遍阅他家的藏书。那时候,他家对我就像一个图书馆,充满了无尽的诱惑!
细细想来,初中阶段看过的书,算是有几本的,那个《曾国藩》也翻过——可惜的是当初根本理解不了,只是关注了他的一句半句的话,后来终于因为半生不熟,加之应用不广就都望到爪哇国了。不过那些个《头脑奥林匹克》《生活中的数学》《插图西游记》《镜花缘》《山海经》等等到现在也没办法从脑子中剔除。
因为有了这个“图书馆”,他家在我心中变得那么温馨,连他严肃的爸、妈都显得那么和蔼可亲了。
初三那年,因忙着中考(那年代,考个小中专是可以带户口出去的,老师、家长便把这事说成是可以脱胎换骨的大事。)便在家长、老师的耐心“说教”下,暂别了他家。为此,我专门写过一封《暂别,等我回来!》的书信悄悄递给了他,把他感动的热泪横流——估计我那句“你回去读完后就把她藏在那本《向往太阳》里。”他并没有深悟吧。但后来我终于没有常去他家——因为学校图书室的藏书比他家的只多不少。不过,书信倒是写过不少,总不能忘了那段情吧——再说还有书!
三、急切切地扑进专业阅读
参工了,手头上终于可以有几个闲钱了。可是那钱在我这里是闲不住的,每每开工资的当周便被我转给了书店那个虽然长得并不漂亮的售书员。看她高兴地笑,我也高兴地笑,可是她是猜不透我笑里的内涵的——因为我每次去都看她在笑嘻嘻地玩那“俄罗斯方块”。当初有同事见我们笑得很“投缘”,便生了撮合之意,我也并没明确反对。巧得很,第二天老婆便出现在我的视野中,我和那图书员便终于没有了夫妻缘了。后来想起这件事的时候,终于明白——当初我不反对怕是不为了娶她,而是为了娶她管理的那一大群书吧!呵呵,真傻!
工作的前几年,在校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很为我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难题。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化浪潮汹涌而来,学生获取知识途径越来越多元化了,那些旧有的专业知识便逐渐苍白了起来。于是,恶补专业知识的念想便油然而生。《山东教育》《小学语文教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便被我列为不吃饭也要订的数目里面。我近乎疯狂地读、悟、写。
课改实施以来,新的教学理念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眼前便多了诸多靓丽景色,我便再一次追赶了潮头,朝思了杜郎口,暮想了杨思。终于,有一天在新华书店的新书陈列柜里发现了李镇西的《我的平民教育》、朱永新的《新教育》,毫不犹豫地捧了回来。
……
就到这里吧。读过的书是有几本,但是没读过的依旧浩瀚如海。我知道,它们都在等我去赴它们的约会——我不会爽约的! ——不过都这把年纪了,我会带着理智去的——我不能跪着读你!
书,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