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自我驱动力的原因!
我写的,所分享的东西都是我看到,听到,以及胡思乱想想到的东西;我只是把触动我的内容转述出来。我所说的一切都是错的,重点是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更加重要的是自己每天的成长。
来思考一个非常尴尬的事情:我们从小到大不管是在学校里,还是家里,还是社会上都不停的给我们灌输一个观念就是,英语能力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能力,不管是听说读写其中的任何一项我们都是应该必须努力学好的。但是从我们很小的时候有的人大概会从读幼儿园开始就接触英语,直到我们大学毕业迈入社会,中间至少都经历十几年,但是大部分中国人始终英文都学不好,十几年无法学好一个技能是这个技能真的非常难很难达成?还是其中有什么其他的原因?
我几乎也算是从幼儿园开始就接触英文,就开始上各种英语的兴趣班,补习班,但是直到读大学我的英文能力都是属于那种差到极点的,基本上除了26个因为字母以及简单到3岁小孩子都会的单词其他我并不比三岁小孩要好,而一直以来我也并没有找到必须学习英语的原因,是需要通过考试么?考试其实只是一个技术活,通过了考试英文依然不会说,不会读,也不会写。是需要和其他人交流么?身边并没有必须让我用英语去交流的需要啊。这个过程直到我考研究生的时候发生了改变,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是中国最难的英语考试,而且绝对没有之一,而如果考试无法达到学院录取线,即便其他成绩好那么我也无法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只有开始背单词,背诵10年的所有阅读理解文章,而这个过程让我建立了能够阅读英文文章的能力。
毕业以后找个工作,那个时候认为如果工作环境是一个英文环境感觉比较牛逼,认为既然做IT行业那么就要接触和了解比较领先的工作方式和项目流程,而这些东西外企要比国内的大多公司都要好一些(这是10年前的想法,现在未必适合)。想进入外企最重要的面试能力是什么?就是英文表达能力,因为即便我技术能力很强,但是我没法表达我的想法,也没有办法听懂别人的问题那么就算是技术能力第一,我也无法通过面试。怎么办?我觉得在面试中学习应该是最有效的方式,那个时候我就把我比较中意的外企排了个序,把最想去的排在最后,先从最不想去的开始,即便我面试失败那么我也无所谓,然后几乎每周每天都有1,2家公司去面试,持续了将近半年的时间,慢慢的我能够听懂面试官的问题也能够流利表达我的想法。那个时候我知道,我成功了,面试一定成。
工作以后每天需要和老外开会,而且又是印度人,如果有过经历的人应该能够体验和印度人交流是多么操蛋的一件事,完全听不懂,所有积累的英文能力突然完全清零,一切从来。但是因为工作,不像别人认为我工作能力差,想证明自己,那怎么办呢?只有每次开会把所有的内容录音下来,每天晚上一遍一遍的听,常常都要听到凌晨才能回家,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我基本上工作开会完全都能够听懂了!
回想我以前自己的经历,是什么原因让我英语能力有本质的改变?决定自我的驱动力是什么?这个驱动力就是:
刚需
以前读书的时候,英语最多也就是考试而已,而考试通过不通过其实也不是很在意,那个时候英语能力根本就不是我的刚需,既然不是刚需也就不是必须,所以是否具备这个能力也无所谓。即便有人觉得考试取得好成绩是我的刚需,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中国的英语四六级考试即便你取得好成绩,你的英语能力也跟没有差不多。也几乎是所有的同学在通过四六级考试后也在也不会碰英语书。
其实任何我们生活中的技能,不管是英语,健身,编程,炒菜做饭等等,当它无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时候,我们都无法感受它的必要性。
每年年初的时候我们都会给自己定一个当年的学习计划,比如要读多少本书,学个什么技能,通过健身瘦下多少,等等。但是当年终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当初的计划基本上什么都没有达成,而当初许诺的东西即便少了任何一样我们的生活都没有任何改变。
因为我们许诺的东西都没有成为我们的“刚需”。既然不是刚需,也就是不必需,于是不用也可以,没有也行,即便我们知道学了这些,具备这些挺好的。如果最终没有也最多只是遗憾而已。
编程非常重要,但是有多少人是教程看了一遍又一遍最终自己还是不会的?这是因为编程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刚需,我想如果明确的知道不会编程就丢了工作,或者如果具备编程的能力薪水能够增加一倍,那么编程应该就会成为大多数人的刚需,即便写的不好也会将就用,用着用着也就会了。对吧!
当你真心喜欢做某件事,通过做这件事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那么这件事对你来说就是刚需。喜欢看书的人,看书从来不是痛苦,而是停不下来的乐趣,喜欢健身的人,健身不是煎熬,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当我们面对我们不会的技能的时候,我们本能的会去找借口,会说这个技能很难,我学不会等等。而事实上学习任何一门技能,都没有想象的那么难,而我们没有学好的根本原因不是笨,而是它没有真正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不是我们的刚需。
当一件事是你的刚需,不做这件事你就浑身不自在,你就觉得生命里少了点啥,这件事就已经融入进了你的生活,就成了一种习惯。所以“习惯”很可能只是“刚需”的另外一种说法。
然而刚需也有正确的刚需和错误的刚需。习惯性的找借口就是错误的刚需,吐槽是错误的刚需,抱怨也是错误的刚需,一切有损于我们进步的习惯就是错误的刚需。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刚需?一切有助于我们进步的习惯就是正确的刚需。
试着观察下身边那些努力工作,所有事都能够尽所能做到最好的人,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就是他们的刚需,就是他们的习惯。这个时候让他们随便点做事,反而他们自己会觉得良心有愧。而这些人也就是优秀的人。
既然刚需有错误的刚需和正确的刚需,那么应该怎么具备正确的刚需,或者说我选择的某一件事是否对我来说是正确的刚需?
若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先要明确一个道理:一件事的成功只是人生的某一个很小的里程碑,远远不是终点,成功只不过是某一个时刻的状态,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认可这个道理,那么一切有助于个人成长的能力,技能,知识,爱好,都可以说是正确的刚需。
如果不关注个人的成长,顺从一个人的天性,那么很容易就会被那些错误的刚需而误导。比如满足现状,活在当下,懒惰,贪婪,嫉妒,抱怨,等。因为正确的刚需是一个人的主动选择,而正确的刚需在一开始的时候都会让人很难受,而且让你越难受的刚需或许正确的价值就越大。所以如果你愿意选择一件事作为你的刚需以至于逐渐改变你的生活,就选择那个你喜欢的事中最困难的。
学英语在一开始是非常打击人的,积累不够很难看到实际的效果,有太多人在阅读英文原著的时候看了几页就放弃,就是因为这个开始太打击人,即便阅读原著是你的刚需。锻炼身体在一开始也同样是非常打击人的,往往让你想死的心都有,更别提感受什么快感了。那么如果我选择的刚需让我如此的痛苦怎么办?怎么度过这个痛苦的开始呢?
耐心!
耐心是一切成长的刚需。每个人学到某个知识,学到某个概念都希望能够马上,立即对自己的生活产生改变。实际上的现实是:做了两天没效果,就想放弃,练了两天感觉痛苦,想换个方法,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没有耐心的表现。以至于我们不停的开始,放弃,又开始,又放弃,不停的重复。
而培养耐心的唯一方式就是把眼光放在未来,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活在当下”是错误的刚需,只有当你把你做的这件事所产生的效果放在未来,那么才不会对当前产生的糟糕反馈产生放弃的念头,因为结果是在未来当前没有效果是多么正常的一件事。一旦耐心发挥作用帮助你通过开始的痛苦阶段,你的刚需自然就成为你的习惯,也自然就成为你无法割舍的一件事了。
找一件你感兴趣的事情,试着让它成为你正确的刚需,感受下这个过程带给你的改变。
第二十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