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敏杰 任一英 原创
前面讨论过,组建家庭的父母,人格类型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因此,父母是以人格组合的方式,对孩子的人格形成施加影响,而人格组合中,又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人格类型,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影响更大。
既然父母的人格,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影响巨大,就需要了解,父母的人格对孩子的传递路径。
很多父母会可能不假思索地说,父母人格传递给孩子的路径,就是用榜样来进行传递。
这样的回答,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如果深入思考,并不是一个完整答案。
要了解父母人格,对孩子的传递路径,不妨先看一个案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有一个医生家庭长大的男孩,他在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前,要吃带皮水果,父母要求他削去水果的外皮,比如苹果或梨子。
那些不适宜削皮的小水果,父母要求用水反复冲洗,然后,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五分钟再吃,比如新鲜的大枣或李子。
当时,这个孩子看到很多人吃苹果或梨子并不削皮,简单冲洗后就吃了,吃大枣或李子也是如此,但迫于父母的要求,只能照办。
这个孩子独立生活后,才试着吃带皮的苹果或梨子,吃大枣或李子时,不再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但吃完水果,他总担心拉肚子,直到多次尝试,并没有拉肚子,才放弃固有习惯。
从食品安全的角度看,给水果削皮,是现代家庭的基本要求,因为现在购买的水果,很多是过季水果,储存时还可能在外皮上打蜡,或用保鲜剂保鲜,甚至还可能有农药残留等。
这个孩子至今不玩扑克或麻将,但他很小的时候,也玩扑克,有一次他和小朋友玩扑克,被父亲撞见,父亲不让他玩扑克,理由是,扑克既可以是娱乐工具,也可以是赌博工具。
然而,玩扑克的吸引力确实很大,他就背着父亲与小朋友继续玩扑克,有一天,他与小朋友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玩扑克,结果父亲恰巧路过,父亲做了个要打他的手势,他们立即作鸟兽散。
从此以后,他对扑克再也没有兴趣,以至于现在只要玩扑克,就感觉头昏脑胀。
这个孩子的母亲,三十多岁时患有神经性耳聋,由于经常出现高频耳鸣,心情特别烦躁,稍不顺心,就会在家里大发雷霆,其对象,可能是孩子,也可能是丈夫,对孩子发脾气,主要是孩子违背了她的要求,对丈夫发脾气,主要是家庭琐事。
这个母亲虽然很善良,也很爱孩子,但这个孩子,还是经常处于母亲可能发脾气的恐惧中。
这个孩子成家后,也经常因家庭琐事对妻子发脾气,比如,妻子把掉在桌子上的菜,用手拿着放到碗里,或者把袜子和内衣混在一起洗等。
从这个案例至少可以发现,父母的以下人格品质,一是严谨,讲卫生需要严谨,达到洁癖的程度,就是苛刻;二是谨慎,谨慎并非低劣品质,为防止孩子染上赌博恶习,禁止玩扑克,是过分谨慎,谨慎一旦过分,就会谨小慎微,就可能胆怯;三是冲动,母亲经常发脾气,就是冲动。
显然,想了解自己人格,对孩子的传递路径,探究自己的成长经历,是最好方法。
其实,每个人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就会发现,从出生到独立生活前,父母经常告诉孩子,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父母的这些告知,就是对孩子提出要求。
事实上,每个人对自己都有要求,对他人也有要求,家庭生活中,父亲或母亲在要求自己的同时,也会对对方提出要求,只不过父亲或母亲对自己的要求,可能比对对方的要求高,也可能比对对方的要求低。
既然父母对自己和他人都有要求,对自己的孩子当然也有要求,这些要求,从不同角度考察,大致可划分为:从要求的内容看,有技术性要求和规范性要求。从要求的表达形式看,有有声的要求和无声的要求。从要求的对象看,有对自己的要求和对他人的要求。
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对要求,做出不同的划分。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父母对孩子提出要求时,通常认为都是正确的,家庭中的其他人,即使认为该要求可能存在错误,为了维护提出要求者的权威,也不会在孩子面前表达不同意见。
家庭成员以外的人,通常不了解父母对孩子的要求,除非父母让外人知道自己对孩子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外人知道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也不会质疑其要求的正确性,能够质疑父母要求正确性的外人,通常是几个“铁哥们”,他们在表达意见时,也会适可而止。
在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是非观之前,不会质疑父母要求的正确性,只有当其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后,才可能提出质疑,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现象,很多时候,就是因孩子的行为,与父母的要求存在冲突。
每个成年都人都知道,父母曾经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并不一定正确,或不完全正确,因为父母提出的要求,都是根据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做出的判断。
但是,作为个体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做出完全不同的判断,甚至是完全背离的判断,即使对同一事物做出大致相同的判断,也很少是完全相同的判断,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认知上的差距。
对于父母来说,给孩子提出的要求,一般会让孩子严格遵守和执行,很少有父母能容忍,孩子不执行自己要求的情形,除非父母认识到,对孩子的要求,存在瑕疵或错误,但这种情形非常少见。
同时,由于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更多。
不难看出,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就是在对孩子的人格进行塑造,而父母的榜样作用,仅仅是塑造孩子人格的方式之一。
也许有人会说,可以理解规范性要求,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具有关联性,但技术性要求,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应该没有关联性,或关联性不大。
为此,下面将分析,父母是怎样用要求,来达到传递自己人格品质的目的。
一、技术性要求对人格品质的传递
技术性要求,主要是指衣食住行方面的基本知识、生活常识、生活技巧和生存技能等。
一般情况下,父母都有很多生活经验,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否一定正确,其实不一定检验过。
案例中的父母,虽然有很多生活经验,但他们却过分强调食物的洁净度,虽然,讲卫生是良好习惯,而且能预防疾病传播,但讲卫生达到洁癖的程度,人就会变得很苛刻,在与他人交往时,就可能表现为不合群,而苛刻并非优秀的人格品质。
二、规范性要求对人格品质的传递
规范性要求,主要是让孩子明白,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对人的约束。
父母在用道德和法律,规范孩子言行时,通常有防微杜渐的想法,生怕孩子的言行出格。
案例中的父亲,为了防止孩子养成赌博的恶习,就禁止孩子玩扑克,事实上,玩扑克是一种智力游戏,也是一种社交方式,玩扑克的人并非都有赌博的恶习。
案例中的孩子当时放弃玩扑克,是对父亲的威胁,心存恐惧,如果孩子不惧怕父亲的威胁,就可能在不让父亲知道的情况下继续玩扑克,可能在父母面前阳奉阴违。而恐惧和阳奉阴违,都不是优秀的人格品质。
三、有声的要求对人格品质的传递
有声的要求,是用语言告诉孩子或其他家庭成员,哪些言行能得到认可,哪些言行会被反对。
生活经验告诉人们,同样一句话,从不同的人口中说出来,听众的感觉都不相同,说话的语气不同,表达的意思可能千差万别。
案例中的母亲,发脾气时,肯定会使用过激的语言,包括威胁、强迫等,让孩子经常处于恐惧状态。
事实上,虽然高频噪音,让患有神经性耳聋的人很不舒服,其实并不是脾气暴躁的根源。案例中的母亲之所以脾气暴躁,根本原因,还是与她的人格品质相关,而她的人格品质,又与她的原生家庭有关。
由于她没有控制自己的情绪,她冲动的人格品质,又传递给了下一代。
四、无声的要求对人格品质的传递
无声的要求,是孩子已经知道哪些言行被认可,哪些言行被反对的前提下,当其违反正在提出的要求,或曾经提出的要求时,感觉到自己被反对的氛围包围,就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规范自己的言行。
案例中的父亲,曾经告诉孩子,玩扑克可能染上赌博的恶习,第二次发现孩子继续玩扑克时,只做了一个要打孩子的手势,孩子们立即停止玩扑克,这就是无声的要求,在对孩子产生影响。
无声的要求,就是制造一种氛围,如果具有鼓励性,孩子会放开手脚去实践,如果具有反对性,就会达到抑制孩子言行的作用。
五、对自己要求传递的人格品质
对自己的要求,是自己在对待事物时,希望实现或必须实现的一种愿望。
案例中的父亲,为给孩子树立榜样,才不玩扑克。案例中的母亲,因神经性耳聋而烦躁,她若知道,脾气暴躁可能对孩子的人格产生影响,肯定会控制或克制,反过来看,这个母亲就是对自己没有要求。
六、对他人要求对人格品质的传递
对他人的要求,是自己希望他人在对待事物时,其愿望能够与自己相同,或达成一致。
孩子获得对他人要求的信息,主要是通过父母对他人的评价,了解父母对他人的要求,父母对他人的正面评价,或负面评价,都会让孩子知道,父母认可或反对哪些言行,会对哪些言行不置可否。
孩子会根据父母对他人的评价,去对照自己的言行,当认为自己的言行符合父母要求时,就会展示出来,当认为自己的言行不符合父母要求时,可能改正,也可能隐瞒。
有些时候,父母突然发现,孩子的言行与自己的要求不符,就是因为孩子在父母面前,隐瞒了自己的言行。
当然,还有一种要求,是没有要求,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这里不作讨论。
鉴于此,父母的各种要求,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不论正确还是错误,都在有形或无形之间,把自己的人格品质传递给孩子,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