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的成绩跟不上的时候,父母的第一反应通常是“补习”-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但很多时候,“补”的结果,往往差强人意。祺祺也是如此。
一、消极的强化,放大困难
祺祺从小对数字似乎不感兴趣,每次婆婆带她和哥哥上街,教他们认车牌号码时,哥哥很认真,祺祺则无动于衷。上小学后,学习数学似乎特别的困难,一看到计算就不愿意做,看一眼应用题,感觉不会,就开始烦躁。数学成绩可想而知。为了提高祺祺的数学成绩,老师和家长想了很多办法:曾经是小学数学老师的婆婆,每天晚上哄着她,给她讲题;老师们尝试过在放学后让祺祺“留堂”,给她单独辅导;每天给她额外布置10道计算题,完成后拍照发给老师;要求她上讲台,给班级同学讲题,其结果是:祺祺一个字都说不出来,站在台上无比尴尬,并且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对于数学学习产生了轻微的抵触情绪。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成绩好,祺祺也不例外。当老师给祺祺的父母推荐了校外一对一的辅导老师时,祺祺也同意去“补习。”辅导老师认为祺祺对数学的算理不清楚,要加强计算题的练习,每次课后都给她布置了不少作业。但是祺祺每次都没做。数学成绩也依然没有起色。
有一次,新来的数学老师推荐了一位校外辅导老师,班级好几位同学都去上这位老师的课,据说效果还不错。祺祺很喜欢这位数学老师,她也希望自己的数学成绩好起来,就同意了,当天晚上就去试课。结果一顿饭的功夫,辅导中心就打电话给祺祺的妈妈,说她哭了。原来,辅导老师一进课室,就拿出了三张卷子,祺祺一看,这么多练习,就有点发怵,再看一眼,好像不会,就懵了。其他同学都已经开始做了,祺祺则坐着不动。老师着急了,开始批评她。祺祺就撑不住哭了。题海战术看起来也不适合祺祺。
数学学习似乎成了祺祺老大难的问题,她越来越不自信。
每个人都有优势,也有短板。当大家都试图让孩子“补短”,实际上是消极地强化了孩子的“短”,让孩子形成了消极的信念:数学很难学,我的数学成绩不好,我怎么也学不会。对自己没有了信心,祺祺变得似乎对其它活动都失去了兴趣。
二、积极的强化,激发动力
妈妈试图从根源上去寻找祺祺数学学习困难的问题:怕困难,信心不足。
怕困难,需要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信心不足,则需要通过体验和探索,创造成就事件;同时强化孩子的优势,而不是关注她的短板。妈妈决心从体育运动入手,提升孩子的体能和毅力。
那年冬天,妈妈带着平常不爱运动的祺祺,去了长白山滑雪。在教练的指导和陪伴下,祺祺只用了20分钟,就学会了滑雪。到了第3天,已经能上中高级滑道,并且全程没有摔跤。祺祺对自己多了信心。暑假,在游泳教练的指导下,她三天就能够以标准的泳姿游到深水池。
第二年冬天,妈妈又带着她去参加定向越野的亲子赛。妈妈目睹了祺祺在比赛中的坚持和毅力,有了发现:祺祺不是一个怕困难的孩子。从此以后,每次学校有定向活动,妈妈都带着祺祺去参加。五年级时,她也终于有机会加入了学校定向队。“跑到 瑞典,跑到芬兰,跑遍全世界”的梦想,激发了祺祺坚持每天4千米的训练。妈妈每天下午准备的小点心,也给了训练后饥肠辘辘的祺祺莫大的支持。
祺祺慢慢变得积极和开朗,主动结交新朋友,愿意尝试探索,去学芭蕾舞,学钢琴。她开始有了新的梦想:考北京舞蹈学院。 她不希望被数学成绩拖了后腿。
她开始主动跟着辅导老师学习。在这个过程当中,祺祺也曾经因为遇到困难,趴在桌子上睡觉, 或者产生情绪,不愿意学。在大家的接纳和鼓励下,她慢慢地跟上了老师的节奏。遇到不会的题,主动请教老师,不再像过去那样绕着走。老师布置的练习,她每次都认真完成。数学成绩的进步,给祺祺带来了很大的成就感。她愈发主动了。数学老师说,她的数学成绩能够提高到75~80分,就很不错了。但是一次测验,祺祺考了89分。她体验到了坚持和努力带来的收获。她不再像过去那样,每天早上急急忙忙赶头天晚上没完成的作业,而是完成后才去睡觉。体能和自信的提升,让祺祺好像换了个人,哪怕经过学校一天的学习,放学后超过1.5小时的体能训练,晚上回来还要上1个小时的课,并完成作业,但依然精神饱满。
积极的强化,让祺祺调整了自己的信念,变消极为积极:我有能力学好。
梦想的追寻,激发了她主动的意识,规划自己,克服困难。
三、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每个人的性格都天生不同,决定了学习方式也有差异。从祺祺学习的经历中,妈妈看到,祺祺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足,不那么关注细节。因此,观察式的学习方式不足够,还需要细节的讲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矫正,最后形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而发散的思维让她更有创意,绘画和舞蹈能够成为她的优势。
关注孩子的优势,让孩子保持信心,这是成长的能量;让孩子建构自己的梦想,这是成长的发动机;父母的支持,是启动的钥匙。
当孩子拥有了梦想,有了实现梦想的能量,获得了父母的支持,便一去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