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位友人发朋友圈,说好友考取了高级审计师和高级会计师,特意相约到香格里拉大酒店吃了一顿高档的自助餐庆祝。配图是高雅的环境、精致的餐具和食物。我忍不住狠狠地点了一个赞。
虽然我并不知晓那两个“高级”意味着什么,比如说月薪从K升到W,或是其他,但我透过字面能读到它背后的艰辛和汗水。多少个八小时之外,别人灯红酒绿,而她却在默默奋战?看不到的孤寂浸透身心,只能自己给自己打气。而今,有若登山,终于爬到高峰——那个曾经遥望的地方,风光无限好,心境无比畅。
但,就这么结束吗?独自暗爽吗?了无生趣地默默翻篇继续启程吗?不。人生是一座座高峰连绵而成。你的奔跑注定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那么,在这条路上应该有大大小小的驿站,为你遮风避雨,给你补充能量。在这里,你可以让身心得到休憩,也可以静静地感受清风徐来聆听雨声……这样的驿站就是我们所谓的仪式感。
你能想象,在这座城市最好的大酒店里,两个打扮入时的职业女性,端坐窗前,优雅地用餐,率性地畅谈。那种惬意,就像马拉松运动员完成任务后的舒爽——过去的种种苦都值了!
曲曲折折的漫长人生,并不只要懂得一味的奔跑,很多时候,恰恰太需要仪式感给我们滋润。它让我们在美好的感觉里,拥抱生活,拥抱自己,也拥抱未来。在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仪式感里,我们铭记过去,以此为傲;我们享受幸福,珍惜现在;我们整顿行囊,准备再次启航。
所以,懂得奋斗的人了不起,懂得奋斗后给自己仪式感的人,更了不起。我的赞为此而点。
这样的人,看似在经营一场场仪式,而实际上在经营一段一段的人生。
我相信,这样的人,无论事业值还是颜值都一样的高。
事实证明,果真如此。开篇说的朋友,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她很美,很精致。她从事的是令很多女人生畏的需要头脑的经济行业,但她的生活中处处充满着令人迷醉的小小仪式感。她会时不时给自己买对漂亮的耳环、好看的披肩。她爱读书,喜欢寻找品位不凡的书店或是颇有感觉的阅读角。她爱喝咖啡,喜欢自己煮。她养了一只猫,在阳台上搭起了一个秋千架。她爱茶,对茶和茶具也颇为讲究。她养花草,家里四季会有不同的花开。她爱旗袍,虽不能常穿,但总有那么些场合,她会美美地把它们穿在身上——而她的气质确实完全hold住……
这样的人生是美好的,亦是生动的。而这一个一个的美好和这一点一点的生动,恰巧需要仪式感来成全。
有些作家在写作时要打开音乐,有些则要点一段熏香,还有些则要喝一杯红酒……在不同的仪式感里,浮躁的心灵得到沉静,它在宣告,你正要开启一项庄严的、需要你全身心投入的工作。
在长途旅行风尘仆仆地归来后,有些人会急匆匆地洗个淋浴,而有些则要打开浴缸,并在里面撒上一些玫瑰花瓣。玫瑰花瓣的仪式感让你感觉劳累的身体正在备受宠爱。
有人烧饭烧菜,随随便便的不锈钢盘子、缺了口的碗盛了上桌,让人感觉吃饭就是为了填饱肚子,完成任务。而有些人,则要挑选精致的盘、碟,其色彩和形状要跟每道菜相匹配——是谓“摆盘”。仪式感让吃饭变成了一项审美活动。吃的还是食物,但感受的是艺术和幸福。
……
如果你把仪式感当成“作”的话,我想说,这正是你最大的不幸。而这样的“作”,真的会让生活变美。“作”就是一种讲究,这讲究不是事事讲究,而是对自己爱的事讲究。越“作”越爱,越爱越“作”,当然,也越美,越幸福。
《断舍离》的作者山下英子在书里也宣扬了这个观点。她告诉我们要断、舍、离,把各种不需要的或者带给自己负能量的东西都处理掉,留下来的都是必需的、美好的东西。她说,精美的瓷器、漂亮的餐具等等,一定要摆出来,让自己看得见并且随时用得着,千万别藏在“阴暗”处舍不得用。久而久之,你每天所见的、所用的,都是自己所爱的,正能量就会随之升腾。
《断舍离》教给我们的是,舍弃不好的,留存美好的。而仪式感告诉我们,不仅要留住美好,更要主动创造美好。
在美好的磁场里生活的人,她的面部轮廓能不柔美生动吗?她的表情能不柔和甜美吗?她的声音能不美好动听吗?她的心灵能不善良豁达吗——她能不美吗?
读研时,无比崇拜我们的师母(不是我一个人崇拜,是所有同门,不分男女)。师母年过半百,学术精,长得美(很多人觉得她像三四十岁,典型的日韩气质,端庄大方),为人好,几近完美。
有一次,我一个朋友在校车上与师母偶遇。她从未见过师母,却仅凭我的几句形容就认出她来,并上前“搭讪”:“您是**的师母吧?”
师母口才特别好,谈吐非凡,每次聚餐,都能让我们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师母还颇有品位。家里的装修都是她一人设计,我们参观的时候觉得那样的人性化设计和美感,完全算得上一专业设计师。师母在日本,但是通过导师身上的穿着,我们就知道师母回来了——那搭配就是三个字:杠杠的!
师母对我们也像对自己的学生那般爱护,慈母胸怀。我毕业时曾去当时最热火的媒体面试,面试前一晚,我打电话请教师母该注意些什么事项。师母热情地说,你先挑几身面试那天要穿的衣服拿来给我看看。我屁颠屁颠地捡了几身衣服钻进师母家。师母认真地提建议,还借了鞋子、丝袜和一件别致的外套给我。虽然后来我未去那家媒体,但师母的关怀却有如一盏明灯照亮在心。
师母爱运动。我们曾请教过她“永葆青春”的秘诀,她说每天早上会起来搞运动。跳扇子舞,或者打网球。事实上,无数个早上,我们刚起来买早餐,就碰见她背着网球拍一身汗水地回家来。
……
如果说导师是我们的专业老师,那么师母就是我们的人生导师,她让我们越来越清晰,女人到底应该怎么奋斗,怎么生活。
师母年轻的时候也吃过很多苦。孩子九岁时,她独自带娃前往日本求学,与导师或长或短的两地分居长达15年。导师也说师母学习认真,搞科研拼命。那时候,国家公派出国,很多人纯粹是半学半玩。可是师母说,拿了国家的钱就要对得起国家。所以当她归国时,科研资料和成果用集装箱装了好几箱,漂洋过海走轮渡而来——因为飞机邮费太贵。
总在想,世上真有这么完美的女人么?是什么给了她幸福的内力和奋斗的动力?是什么让她在家庭上甘愿付出,在事业上甘愿拼搏,在生活上永葆生机。恩,你可以说是爱,也当然是爱。爱祖国,爱家庭,爱事业,爱生活,爱自己。
但仅有爱还真的不够。爱太沉重,如同缺了翅膀的小鸟,无法轻松飞翔——那样,又怎么看得到美丽的风景,乐在其中地享受每一段过程?
那么,是什么让师母觉得一切的苦并不那么苦呢?答案是:仪式感。
是在一次闲聊中得知的。师母说,在日本获得博士学位的那天,她花了两个月工资,给自己买了一套心仪的衣服,精致的套装。她还说,论文通过的那天,她去日本最高档的餐厅订位,请导师坐飞机过来吃烛光晚餐……仪式感的深层次其实也是爱,你爱,才甘愿。有爱,才任性。正是这些看上去可有可无的仪式感,让师母感觉导师一直就在身边,让师母感觉每一个当下都幸福,并且有力量。
心中有大爱的人是伟大的,但不一定可爱。奋力拼搏的人让人敬仰,但不一定让人喜欢。只有这种善于利用仪式感来点缀生活的人才是生动有趣的,像一朵朵随风摇曳的花,像一片片枝头颔首的叶。
生活应该努力向上,那么,可爱的仪式感正是幸福的放大镜和奔跑的加油站,其重要程度,丝毫不逊于那些所谓的努力的过程。让过程如玫瑰一样绚烂,而仪式感正是点缀其间的满天星。两者交相辉映,才能构成美丽的花束。怀抱这样一束美丽鲜花的人,当然是美人,更是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