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授权
欢迎大家关注和喜欢!
前情提要
Ch.6 霍去病两战河西走廊,赵充国深入湟中平叛,彻底铲断匈奴右臂
Ch.7 汉代长城防御体系、军队建制与警戒,和出入境管理制度
西汉时期甘肃的气候
西汉时气候比较温暖,对发展农业十分有利。
竺可桢先生根据我国古代的物候资料记录,将五千年来气候的变化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其中秦汉是第一个温暖期。他指出:
“在战国时期,气候比现在温暖得多。到了秦朝和前汉(前221—23),气候继续温和。”
汉代甘肃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要比我们现今好得多。
东部地区的陇山周围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当地的居民很早就以木板建房。《诗经·秦风·小戎》有“在其板屋”即其明证。
到秦汉时期,当地的环境仍然如此,《汉书·地理志》称:
“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
当时,陇山一带的降雨量较大,气候湿润,水资源比较丰富。
安定郡的朝那湫,曾是秦汉皇帝祭祀龙的场所,该湖泊之水发源于今泾川县北的湫谷水,湖内水量很大。
甘肃境内还有两条著名的河流,泾水和渭水。
泾水发源于陇山,流经陇西山区入关中,夹带大量泥沙,浑浊不堪。
渭水发源于鸟鼠山,流经陇西林区入关中,清澈见底,水量颇大。
从汉代起,两条水的颜色差别就产生了一个成语——泾渭分明。
西北的祁连山草木茂盛,河流众多,在山下形成了很多湖泊。
同时,河西之地也存在大量的绿洲,草木繁盛。
西汉开辟军屯
匈奴转移到漠北之后,汉武帝决定加强河西地区的经营与控制,维护河西走廊。
为了解决军粮和运输的问题,开展了军屯田的策略。
西汉在甘肃境内的军事屯田区主要有:
北地郡屯田:设立上河农都尉,主管屯田。
令居屯田:通往河西的必经之地,黄河沿岸屯田区的西段终点。
番和屯田:张掖郡下属的屯田区,设立番和农都尉。
居延屯田:双屯田区。
敦煌屯田:三屯田区。
此外,还有酒泉屯田和武威屯田区。
参与屯田的士兵,被称作屯田卒。管理这些屯田卒的总领长官为,典农都尉。
农令,是农都尉下一级官员。旗下一次设有,部农长、农亭长、候农令。
军屯田使用的农具有严格的规定,堪比正规军的武器。
农具由“别田令史”负责“出入” 登记,发放给使用者并负责更换残损不可使用者。
西汉从武帝时就开始由国家垄断铁器的生产和专卖,所以屯田要由国家供给铁农具。
屯田区的耕牛亦由国家供应。
军屯卒的口粮和衣服都是国家提供的,还会提供零用钱。
但是医疗设备和自然条件还是很严苛的,所以生活仍旧很艰难。
屯田的水利建设和耕作
不论是百姓还是军队,要实现屯田,水利灌溉很关键。
《史记》里,有很多记录下来的水利灌溉事件:
“汉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
“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
“愿罢骑兵,留驰刑应募,及淮阳、汝南步兵与吏士私从者……分屯要害处。冰解漕下,缮乡亭,浚沟渠,治湟陿以西道桥七十所,令可至鲜水左右。田事出,赋人二十亩。”
朝廷为屯田提供的铁农具,大大提高了屯田者的生产能力,当时较为先进的播种工具——耧车,在屯田区也得到广泛应用。
为了保证耕作的需要,汉代出现了代田法和区种法。(《汉书·食货志》有详细记载。)
《代田法》基本内容:
一是沟垄相间。种子播种在沟中,待出苗后,结合中耕除草,以垄土壅苗,其作用是防风抗倒伏,保墒抗旱。
二是沟垄互换。垄和沟的位置逐年轮换,今年的垄,明年变为沟;今年的沟,明年变为垄,这也就是代田法 得名之由来。由于代田总是在沟里播种,垄沟互换就达到了土地轮番利用与休息,体现了“劳者欲息,息者欲劳”的原则。
三是耕耨结合。代田法每年都要整地开沟起垄,等到出苗以后,又要通过中耕除草来平垄,将垄上之土填回到垄沟,起到抗旱保墒抗倒伏的作用。
四是牛耕的应用。所谓“耦耕”,以及“耦犁”,二人并耕,二牛并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