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星期二 天气晴
12月5日清晨音频
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们100天精华内容领读营的第86个学习日。
今天与大家共同分享的一个话题,叫做“自我厌恶”。
我们很多人经常对自己感到不满,觉得自己还可以更好些。这可能某种程度上是真的,但也可能是来自我们的内心。而这种感受本身也是一种来自于我们自身的“阻力”,它仿佛一种隐形的自我攻击,阻止着我们去拥有那些自己真正渴望的东西。
在深入了解自我厌恶之前,先来看看你是否有以下这几种“习惯”:
1. 你总是把目标设得很低
比如,在面对机会或竞争的时候,你习惯退让或逃避,你总觉得有其他人比你更适合/更值得这个机会。尽管,你也会在后来的时间里因为没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或是错过机会而懊悔不已。
你往往在目标设立阶段,就主动放弃追求那些更大更好的东西,即便你知道那些才是自己真正渴望的。
2. 你习惯以负面的方式来激励自己
你习惯在自我威胁与自我批评中找到改变的动力。比如,每当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你总是更习惯告诉自己“我要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我就是个loser”,“我难道连这件事情都做不好吗?”。你总是通过让自己“讨厌”当下的自己,来敦促自己改变,获得改变的动力。
3. 你很容易把他人的看法当做对你的指责
尽管,你已经习惯了在自我批评里寻找改变的动力,不过,这并没有让你更能接受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或者说,这反而使你对于他人的态度和看法都变得异常敏感,常常把别人的意见都当做是对自己的指责,比如,对方只是在说这家餐厅糟透了,但你却觉得Ta意有所指——“Ta是不是想说我连餐厅都不会选,我简直糟透了”。
4. 你很难原谅自己的错误/失败
你总是纠结于过去的遗憾、错误或失败,这表现为:你只记得错误发生的那些时刻,而关于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就却会被你有意无意地忽略;不仅如此,你还常常陷入对过去的“反刍性”思考之中,即你总是带着负面的态度去反复“咀嚼”、琢磨已经发生的事情,耿耿于怀自己都做了哪些不该做的事,或是犯了不该犯的错(而在他人眼中,这些可能都并不能算是错误)。
5.你总是活在对他人的羡慕或嫉妒中
你总是不自觉地陷入和他人的比较之中。你可能将自己的各个方面都与某一个你认为“完美”的人比较,又或者,你会将自己的不同方面与各种人比较,而你会选择在那个方面比自己优秀的对手。而这样的比较就会令你陷入一种“别人什么都比我好”的感受里。
6.来自他人肯定也会让你感到不适
无论是接受他人的赞赏、感激还是其他的正面评价,对于你来说,都是十分困难的。你总觉得别人之所以肯定自己,只不过是被一些表象所欺骗了,又或者对方只是在客套、讨好或是为了别的目的而这么做。你也总是在面对他人的肯定时,表现得十分拘谨,不知所措,甚或是尴尬得面红耳赤。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多个上述“习惯”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对自我的厌恶已经在悄悄地影响着你了。
自我厌恶,是一种对“我不够好”的主观认定
自我厌恶,也被称为自我憎恨,它指的是一个人从根本上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是不好的或至少是不够好的,因而也觉得自己不配拥有那些好的东西或关系。之所以强调根本上,是因为往往即便在他人说服或是有实质的外界证据存在的情况下,自我厌恶的人也仍然坚持认为自己不好,而这是一种绝对主观的认定。
他们常常觉得,自己的内心深处仿佛存在着一个尖锐、苛刻的批评者,不断地向自己提出切中要害的质疑、贬低,甚至是羞辱。
* 自我厌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身与关系
正如前面所说,这种对自我的厌恶会阻止人们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标(将目标设得很低),而这其实也就剥夺了人们在实现目标之后本该有的满足感、成就感及自尊感——显然,完成一个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标是很难带给人满足感或成就感的。
自我厌恶还会影响人们在亲密关系与人际关系中的行为与感受。
尽管渴望被爱,自我厌恶的人其实是害怕开始一段关系的,他们并不认为会有人真心实意地爱和关心自己,即便有人表现出善意,他们也会认为:这只是自己的错觉,或者对方是受到自己的“蒙骗”,一旦双方深入交往,对方就会发现自己一无是处,也便不会再爱自己或者不会再和自己做朋友。
另外,他们还会将对自我的厌恶投射到外部,认为是别人总在挑剔自己、拒绝自己,而他们身边的人却常常觉得是他们自己夸大了这个世界的“不善”。
而他们也往往更倾向于留在一段不健康的关系里。对方的看低或伤害,都会给他们一种熟悉的安全感——他们认为,这样的自己也就是只配被这样不善地对待的。相反,那些真心善待他们的人,却会让他们感到惶恐不安甚至讨厌。因为善意,对自我厌恶的人的来说,是一种对自我认知的挑战。人们通常害怕“指责”是因为它挑战了对自己比较正面的认知,而对自我厌恶的人来说“表扬”才挑战了自我认识,是极具威胁性的(他们无法接受他人的肯定,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不仅如此,他们在关系中也更容易过度付出,很少索取,这源于一种补偿或是内疚引发的自我惩罚的动机,他们可能觉得对方和这样的自己交往是一种“吃亏”或“委屈”——想以更多的付出来补偿对方,也可能觉得对方是受到“蒙骗”才和这样的自己交往的——感到内疚,试图以付出而不索取来惩罚自己。
人们为什么会陷入自我厌恶?
1. “缺乏满足感”的家庭环境
人们很容易想到的一个原因,就是父母/家庭。
的确,如果父母总是苛责孩子的言行,就会让孩子陷入自我厌恶,尤其是当批评缺乏恰当的表达,而孩子又尚未有能力将对言行的批评与对自我的指责区分开来时,便会习得“我不好”,“我什么都不好”的感知与思维方式。为了获得力量感,也为了迎合父母,孩子也会选择与严厉的父母为伍(而不再把自己当做无助的小孩),逐渐地变得自我挑剔,对自我感到不满和厌恶。
不过有时,父母并未对孩子过分苛刻,但孩子也仍然在成年后感到了自我厌恶。这可能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父母缺乏对孩子正面的肯定和鼓励,或是父母很少在孩子面前表达正面的情感。此时,幼小的孩子很可能会将这种情形解读为“我的存在,并不能给父母带来满足感,我无法让父母满意,我是不够好的”。
而第二种情况是,父母本身正在经历着他们自己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谋求生存的父母也疲于应对各方面的压力,这可能使得整个家庭充斥着紧张和焦虑。有些孩子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家庭所面临的困难和“不满意的生活状态”,他们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父母的负担/烦恼”,尤其当父母无意间有过类似的表达时。
而以上两种情况,也都会让孩子缺乏对自己和对他人/环境“感到满意”的能力,从而更多地陷入到不满和对自我的厌恶之中。
2. 以自我厌恶逃避失望感与无能为力感
自我厌恶给人们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而人们却仍然深陷其中,也是因为人们从中也获得了某些积极感受。
当面临得不到的目标、不幸福的亲密关系、孤独的处境,或挫折与打击时,人们在“自我厌恶”中反而能获得一种“希望感”,那就是“当我变得足够好了,一切也都会变好的”。换句话说,他们以自我厌恶的方式,逃避了人生中必须要面对的失望和遗憾——真相是,即便我们足够好,有些事情也不会好的。但这没关系。
另外,经历过创伤的人可能在自我厌恶中逃避了无助与绝望。比起接受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可能随机发生一些可怕的事情,人们更倾向于接受“一切都是我不好”(Freedenthal, 2013)。因为前者让他们感到更宏大的无能为力感——无法报复或反抗,相反后一种方式,他们却能在“自我报复和伤害”中获得了某种确定感和力量感。
这样看来,自我厌恶者是十分矛盾的,他们一方面觉得自己不好、厌恶自己,而另一方面却又无法接受自己对于有些事情是无能为力的,是不足的。
那么,如何才能摆脱对自我的厌恶?
首先,你需要允许自己“失望”与“无能为力”,要明白世事无常,也要学会原谅自己。当然,对无助和失望感到坦然,对每个人而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既不能臣服于它,陷入一种习得性无助——认为无论做什么都无济于事;也不能为逃避它而自我厌恶——认为我不够好才会失败,我足够好便不再会失败(事实上,再完美的人也会有困顿时候)。
其次,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以优势视角,而不是问题视角看待自己。从小的教育乃至成人世界的运行规则都更多地鼓励人们从“问题”的视角来看待自己,比如,“我还有哪些不足需要弥补和改正”,“下次如果能避免这些问题,这件事情可以被做得更好”等等(诊断标准的滥用与“娱乐化”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这种倾向)。
而优势视角就是要让人们相信每个人都有优势和潜能,学会从自己身上不断发现长处,即便在最糟糕的情形中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学会发现自己的优势,你可以练习问自己以下这些问题并给出答案(你也可以将它们记录在纸上以备不时之需):
最让我感到自豪的,关于我的事/特质/能力是什么?(可以有很多)
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最让我感到开心/兴奋?我的什么特质/能力帮助我在这件事情中获得快乐/兴奋?
最近一次遇到困难是什么时候?是我的什么特质/能力/优势使得我在困难中没有被打倒,或者是什么使我在经历了它之后走到了今天?
这样的练习,实际上是在帮助你开始给自己除了自我厌恶与批评之外的,积极地看待自己的机会。逐渐地,你会在优势视角中感受到力量,从而不再需要通过自我厌恶来逃避无能为力感。
在这个过程中,你也要学会接受“足够好”的状态,并为此感到满足。没有人能够永远完美、永远正确,比起“我为什么总做不到那么好”,我们更需要这样的心态和思维方式——“虽不是最好,但已经足够”,而这会帮助你逐渐接受那些“不可避免”的失望感。
另外,每当你内心对自我的批评与厌恶又出现的时候,不妨想象自己正在和最关心的人对话,比如,你的好友正在经历着你所经历的一切,你会想对Ta说些什么?这种方式能帮助你更好地从优势视角看待自己和你所面临的困境(比起善待自己,你可能更擅长善待他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自我厌恶者会因为自己各个方面的不足而对自己感到不满,而这其中最核心的仍是“爱与被爱”的不足与匮乏。当有人能够穿过这些人的自我厌恶去拥抱他们,会让这些人有勇气和机会去对自己感到满意,摆脱自我厌恶。
不过,当人们仅仅寄望于某一个人来满足自己对爱与被爱的渴望时,这件事情就会变得十分困难。所以,不妨试着去在多个不同的人身上找到自己被爱的机会和证据,把对特定的某个人、某段关系的期待分散(降低),那么,我们所感受到的匮乏感与不满感也会被降低,我们所感受到的自我挫败感和失望也会随之减少。
尝试给自己机会去拥有那些真正渴望的,也试着去给他人机会来真心善待你吧。
今日电影推荐:《海边的曼彻斯特》2016年美国上映 2017年8月中国大陆上映 豆瓣评分8.6 金球奖最佳剧情片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Normal 0 false 10 pt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ˇˉ―‖’”…‰′″›℃∶、。〃〉》」』】〕〗〞︶︺︾﹀﹄﹚﹜﹞!"%'),.:;?]`|}~¢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12月5日读书心得
《我之节烈观》
关于人心日下之感叹的感叹:因为如此叹息,不但针砭世人,还可以从"日下"之中,除去自己。所以君子固然相对慨叹,连杀人放火嫖妓骗钱以及一切鬼混的人,也都乘作恶余暇,摇着头说道,"他们人心日下了。"
讽刺荒谬时,将现象高度概括,推至极端:总而言之:女子死了丈夫,便守着,或者死掉;遇了强暴,便死掉;将这类人物,称赞一通,世道人心便好,中国便得救了。大意只是如此。
反向论证,追问比谩骂更有(全是退一步站在对方的出发点走,最终引进死胡同)
首先的疑问是:不节烈(中国称不守节作"失节",不烈却并无成语,所以只能合称他"不节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国家?
其次的疑问是:何以救世的责任,全在女子?
其次的疑问是:表彰之后,有何效果?
一问节烈是否道德?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
二问多妻主义的男子,有无表彰节烈的资格?
破掉之后,平心静气地理性分析,为后面的立做铺垫:
以上,疑问和解答都完了。理由如此支离,何以直到现今,居然还能存在?要对付这问题,须先看节烈这事,何以发生,何以通行,何以不生改革的缘故。
历史的层面,统治者思想钳制的层面,社会畸形道德的层面,女子的层面,男子的层面,儒教的层面。
节烈难么?答道,很难。男子都知道极难,所以要表彰他。节烈苦么?答道,很苦。男子都知道很苦,所以要表彰他。女子自己愿意节烈么?答道,不愿。
立论陈词:我依据以上的事实和理由,要断定节烈这事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
最终还有一段抒怀:
节烈这事,现代既然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节烈的女人,岂非白苦一番么?可以答他说:还有哀悼的价值。他们是可怜人;不幸上了历史和数目的无意识的圈套,做了无主名的牺牲。可以开一个追悼大会。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
我们还要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无声的中国》
形式:文明人和野蛮人的分别,其一,是文明人有文字,能够把他们的思想,感情,藉此传给大众,传给将来。中国虽然有文字,现在却已经和大家不相干,用的是难懂的古文,讲的是陈旧的古意思,所有的声音,都是过去的,都就是只等于零的。所以,大家不能互相了解,正像一大盘散沙。
内容:到乾隆年间,人民大家便更不敢用文章来说话了。所谓读书人,便只好躲起来读经,校刊古书,做些古时的文章,和当时毫无关系的文章。
关于文学革新的倡导:看到了形式与内容两大层面
我们不必再去费尽心机,学说古代的死人的话,要说现代的活人的话;不要将文章看作古董,要做容易懂得的白话的文章。然而,单是文学革新是不够的,因为腐败思想,能用古文做,也能用白话做。所以后来就有人提倡思想革新。
但是,在中国,刚刚提起文学革新,就有反动了。不过白话文却渐渐风行起来,不大受阻碍。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就因为当时又有钱玄同先生提倡废止汉字,用罗马字母来替代。这本也不过是一种文字革新,很平常的,但被不喜欢改革的中国人听见,就大不得了了,于是便放过了比较的平和的文学革命,而竭力来骂钱玄同。白话乘了这一个机会,居然减去了许多敌人,反而没有阻碍,能够流行了。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打消重重顾虑,其中最后一条:近来还有一种说法,是思想革新紧要,文字改革倒在其次,所以不如用浅显的文言来作新思想的文章,可以少招一重反对。这话似乎也有理。然而我们知道,连他长指甲都不肯剪去的人,是决不肯剪去他的辫子的。
他们说年青人作品幼稚,贻笑大方。我们中国能做文言的有多少呢,其余的都只能说白话,难道这许多中国人,就都是卑鄙,没有价值的么?至于幼稚,尤其没有什么可羞,正如孩子对于老人,毫没有什么可羞一样。幼稚是会生长,会成熟的,只不要衰老,腐败,就好。倘说待到纯熟了才可以动手,那是虽是村妇也不至于这样蠢。她的孩子学走路,即使跌倒了,她决不至于叫孩子从此躺在床上,待到学会了走法再下地面来的。
最后的呼吁或可行的建议: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真,自然是不容易的。譬如态度,就不容易真,讲演时候就不是我的真态度,因为我对朋友,孩子说话时候的态度是不这样的。——但总可以说些较真的话,发些较真的声音。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论他妈的!》
先谈现象
一本正经地讽刺调侃
那地方通行的“国骂”却颇简单:专一以“妈”为限,决不牵涉余人。后来稍游各地,才始惊异于国骂之博大而精微:上溯祖宗,旁连姊妹,下递子孙,普及同性,真是“犹河汉而无极也”。而且,不特用于人,也以施之兽。前年,曾见一辆煤车的只轮陷入很深的辙迹里,车夫便愤然跳下,出死力打那拉车的骡子道:“你姊姊的!你姊姊的!”
别的国度里怎样,我不知道。单知道诺威人Hamsun④有一本小说叫《饥饿》,粗野的口吻是很多的,但我并不见这一类话。Gorky⑤所写的小说中多无赖汉,就我所看过的而言,也没有这骂法。惟独Artzybashev⑥在《工人绥惠略夫》里,却使无抵抗主义者亚拉借夫骂了一句“你妈的”。但其时他已经决计为爱而牺牲了,使我们也失却笑他自相矛盾的勇气。这骂的翻译,在中国原极容易的,别国却似乎为难,德文译本作“我使用过你的妈”,日文译本作“你的妈是我的母狗”。这实在太费解,——由我的眼光看起来。
接下来,一本正经地做历史考证,不是为了准确,而是为了嘲弄
但《广弘明集》⑾(七)记北魏邢子才“以为妇人不可保。谓元景曰,‘卿何必姓王?’元景变色。子才曰,‘我亦何必姓邢;能保五世耶?’”则颇有可以推见消息的地方。
晋朝已经是大重门第,重到过度了。但士流既然用祖宗做护符,被压迫的庶民自然也就将他们的祖宗当作仇敌。邢子才的话虽然说不定是否出于愤激,但对于躲在门第下的男女,却确是一个致命的重伤。势位声气,本来仅靠了“祖宗”这惟一的护符而存,“祖宗”倘一被毁,便什么都倒败了。这是倚赖“余荫”的必得的果报。
要攻击高门大族的坚固的旧堡垒,却去瞄准他的血统,在战略上,真可谓奇谲的了。
唐以后,自夸族望的风气渐渐消除;等”的上下本该从此有些难定了,但偏还有人想辛辛苦苦地爬进“上等”去。
“下等人”还未暴发之先,自然大抵有许多“他妈的”在嘴上,但一遇机会,偶窃一位,略识几字,便即文雅起来:雅号也有了;身分也高了;家谱也修了,还要寻一个始祖,不是名儒便是名臣。从此化为“上等人”,也如上等前辈一样,言行都很温文尔雅。然而愚民究竟也有聪明的,早已看穿了这鬼把戏,所以又有俗谚,说:“口上仁义礼智,心里男盗女娼!”他们是很明白的。
于是他们反抗了,曰:“他妈的!”(国人微妙的心理)
真正核心:中国人至今还有无数“等”,还是依赖门第,还是倚仗祖宗。倘不改造,即永远有无声的或有声的“国骂”。就是“他妈的”,围绕在上下和四旁,而且这还须在太平的时候。
玩味与嬉笑怒骂:
但偶尔也有例外的用法:或表惊异,或表感服。我曾在家乡看见乡农父子一同午饭,儿子指一碗菜向他父亲说:“这不坏,妈的你尝尝看!”那父亲回答道:“我不要吃。妈的你吃去罢!”则简直已经醇化为现在时行的“我的亲爱的”的意思了。
《坚壁清野主义》
坚壁:听说这回的欧洲战争时最要紧的是壕堑战,那么,虽现在也还使用着这战法——坚壁。——隔离,躲避
清野:至于清野,世界史上就有着有趣的事例:相传十九世纪初拿破仑进攻俄国,到了墨斯科时,俄人便大发挥其清野手段,同时在这地方纵火,将生活所需的东西烧个干净,请拿破仑和他的雄兵猛将在空城里吸西北风。吸不到一个月,他们便退走了。——直接灭绝掉一切
对什么东西隔离,躲避,灭绝,堵住,控制,高压呢?对性,且是单方面的性
其实这种方法,中国早就奉行的了,我所到过的地方,除北京外,一路大抵只看见男人和卖力气的女人,很少见所谓上流妇女。——沾衣裸袖,尽为失节。
核心:要风化好,是在解放人性,普及教育,尤其是性教育,这正是教育者所当为之事,“收起来”却是管牢监的禁卒哥哥的专门。况且社会上的事不比牢监那样简单,修了长城,胡人仍然源源而至,深沟高垒,都没有用处的。未有游艺场和公园以前,闺秀不出门,小家女也逛庙会,看祭赛,谁能说“有伤风化”情事,比高门大族为多呢?
总之,社会不改良,“收起来”便无用,以“收起来”为改良社会的手段,是坐了津浦车往奉天。这道理很浅显:壁虽坚固,也会冲倒的。兵匪的“绑急票”⑨,抢妇女,于风化何如?没有知道呢,还是知而不能言,不敢言呢?倒是歌功颂德的!
读后感:今天是训练营的第86天,今日小理论是:自我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