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的时候,外婆去世,那时我7岁,正是懵懵懂懂的年纪,看着大人们身披白布,忙进忙出,眼中都满含着泪水,我的内心十分的不解,我想外婆应该去了很远的地方,总有一天她还要回来。
由于外婆是突然离世,棺木要在家里请木工制作,在做完框架,还没安装底板的时候,母亲把我叫过来,让我从棺材框中钻过三次,当地俗称过棺(过关),意思是消除灾祸,保你未来没有大灾大难。我一扭一扭的,笨拙的从里面爬了三次。那时我就在想,外婆能够保佑我健康成长,将来我也要好好照顾外婆。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亲人离我而去,我的奶奶,我的伯父叔叔,都在我尚不成熟的人生中越走越远,他们留给我的是背影,我留给他们的则是骄傲、淘气、任性、可爱······
2009年,我的父亲病重,癌症的痛苦时刻在折磨着他,看着他日渐消瘦的身体,我的内心十分痛苦。在父亲床前的一个多月,是我这辈子与他最近、最亲的一个月。我看着他满是皱纹的面庞,才真正体会到时光如水的真正含义。转眼间父亲已经55了,在我20几年的人生时光中,我都做了什么,为什么关于父亲的记忆那么少,这20几年的时光到底都去了哪里。
那最后的一个多月,我们一家人每天都在一起,温馨却也弥漫着痛苦,看着父亲因为疼痛而蜷缩的身体,看着他日渐消沉的意志,我的内心充满了愧疚与懊恼,我不知道做什么去帮助父亲,去尽自己最后的一份孝心。
9月,父亲还是离开了我们,带着遗憾,带着惦念,带着对尘世最后的眷恋,永远的离开了。那一年,料理完父亲的后事,我迟了一个月才到学校,去完成父亲一直期望却没能看到的事。
那时,我想,生命是宝贵的,也是脆弱的,生命本身相比于自然界与整个宇宙,简直微不足道。但生命却也是一个奇迹,我们可以学习,可以思考,可以用脆弱的生命去征服星空,去探索未知的宇宙,我们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
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如何能让流落于尘世的生命获得升华,增加生命的宽度,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
拿起《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这本书,我想我找到了答案。作者威尔•施瓦尔贝从小就在母亲的熏陶下,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而且在他读书的过程中,他的母亲还会与他交流读书的心得,这就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的种子。
后来,当威尔•施瓦尔贝的母亲患上癌症时,他们之间的谈话不再只是像平时那样随意闲聊,闲话家常,而是在不知不觉中创立了一个特别的、仅有两名成员的读书会。而这种生命最后的读书会的论题,则是围绕着书里主人公的命运以及他们自己的命运展开。
终于有一天,威尔•施瓦尔贝意识到其实他与母亲的整个生命中都在开读书会。而他的母亲则进一步认为,无论他们是否愿意,所有人都在这个“最后的读书会”中,因为他们看过的每一本书,都可能是最后一本,每一段对话都可能是最后一次。
同时,令我感动的还在于,通过阅读,作者与病中的母亲所建立起的一种融洽的联系。
共同阅读,交谈,并分享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这种缘于阅读而产生的默契是那么动人。你可以想象得到这样迷人的情景:在安静的病房谈论某一本书,或者某一个情节,交谈,聆听,思考,时光仿佛停落,而外在喧嚣的世界早已消失不见。
而更多的人,更多隔代的人,缺乏这种沟通的渠道,也会痛失这样珍贵的机会。纵使他们彼此之间有万分的热爱,也少有表露和倾听的机会。而阅读打通了一切世俗的阻隔,这恰恰是本书迷人之处。
这本书也无疑是一份礼物,不管是对作者还是他业已故去的母亲,这些点滴的记录还原了最初的记忆,还原了最初的爱,以及一个善良生命的存在。
倘若我们终究要在这个世上留下些什么的话,那么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字,所留下的记忆,会继续流传下去,温暖更多的人。这便是世间最好的告别,也是最好的礼物。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书就是在体验一种不同的人生,在未知的前进道路上,如何能让生活过的精彩,如何能让思想获得解放,如何能在喧嚣的尘世中发现一片净土,如何能让单一的人生轨迹自由的发散,方法到底有多少种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读书肯定是其中一种。
拿起《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这本书,我仿佛又回到了过去,看到了父亲病床前那个稚嫩的身影手里正捧着一本书,和父亲一起分享一个个感人又励志的故事,多希望曾经我也能送给他这样一个最好的告别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