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的故事“将军回乡”,讲述了平江人的传统家教:长幼有序,不因为你的职务高低、更不因为你功劳大小而没了做人的本分。一个大字不识的老人,能永远牢记作母亲的责任,终生不变,这恐怕也是私塾能够在平江这片古老、闭塞的山村里流传千年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才会凸显出原生态私塾的特征:先生与弟子之间能进行双向选择。这一选择的过程,已将教育寓于无形。
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名字叫:先生,我能换一本书读吗?
一直有听我讲私塾故事的朋友们,对这句话应该是有些印象的。在6月9日,讲私塾教学的次第的时候,我讲过
2009年正月,我去湖南祁阳县城拜访一位读过私塾的老先生--胜先生。胜先生刚上私塾,先生给了他一本《孟子》,读了一个月,胜先生找到先生说:先生,我能不能换一本书读?
先生问:为什么呢?
胜先生说:这个《孟子》我硬是读不来。我们湖南话讲“读不来”就是不喜欢、读不好的意思。
先生说:那你想读什么呢?
胜先生说:我想读《幼学》。
就这样,胜先生一年私塾,四卷《幼学琼林》读完了三卷,还学了珠算。这奠定了他一生的基础。
一个九岁的孩子,放在今天的学校或其他机构里,老师让你读什么就读什么,哪里容得了你选择?为什么私塾的先生却会允许弟子选择自己想读的书呢?其中的道理恐怕不说是不明的。
我们的万世师表孔丘老师,当时慕名而来拜他为师的人很多,各行各业,各种年龄的人都有。放在今天,这课没法开。可是咱们孔老师却做到了:因材施教。这也就是原生态私塾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因材施教。
胜先生上私塾,没有自己带书,于是先生顺手拿了本《孟子》来教他。对于九岁的孩子来说,嘴巴里在懵懵懂懂读《孟子》,耳朵却常常竖起来“偷学”:听其他同学,有的读“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有的读“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也有的读“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这情形,和清代有人描写的村学很相似:“一阵乌鸦噪晚风,诸徒各逞好喉咙。赵钱孙李周吴郑,天地玄黄宇宙洪。《千字文》完翻《鉴略》,《百家姓》毕理《神童》,就中有个超群者,一日三行读《大》《庸》。”
第一个月,胜先生和同学们玩学在一起。读“无古不成今”的同学告诉他那书是《增广贤文》;读“混沌初开”的同学说那书叫《幼学琼林》;读“赵钱孙李”的同学说那是《百家姓》......再听听他们各自说说读书的感受,胜先生觉得自己喜欢上了《幼学琼林》。那里头故事多,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以及人间的各种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人物故事深深地吸引了胜先生。这才出现了故事开头的那一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选择,也意味着责任与坚持。胜先生在这种充分尊重人性的教育下,自己选择了《幼学琼林》,一年就学完了四卷中的三卷。还学会了珠算。
是不是应验了那句“学了《幼学》走天下”的俗话,反正胜先生后来果真凭着能写会算,走出了山村,官职做到了省农业厅干部。
这是“因材施教”思想指导下的个性化教育。前面讲私塾教学的次第时,也有说过:在孔子时代,每个人的教材不一样,进度不一样,就连同样的内容,面向不同的对象,教学的方法都不一样。
子路(孔子的学生)问孔老师:“老师,听到了就要行动,对吗?”
孔老师说:“有父亲、兄长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要先问问父兄看能不能干。”
冉有(孔子的另一个学生)问:“老师,听到就要行动吗?”
孔老师说:“听到了当然要赶快行动。”
公西华(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很纠结,说:“子路问你‘听到就行动吗?’,您回答说‘有父兄在’,冉有问‘听到就行动吗?’您回答‘听到就行动’。我都糊涂了,敢问先生这是为什么?”
孔子说:“冉有胆小、犹豫不决,做事畏畏缩缩,所以鼓励他前进;子路鲁莽好胜,所以让他后退一点,多留些思考的余地。”这是有名的“闻斯行诸”的故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才是真正的个性化教育,人性的教育,生命的教育。
因材施教,除了教材不同、因人而异之外,还有个故事也值得我们深思。同一个人,同样的事,还得分个轻重缓急。
这个故事发生孔子的另一个得意门生曾子的身上。曾子名叫曾参,他的父亲曾点和儿子一起同在孔门之下学习,是名副其实的父子同学。有一次,小曾同学和父亲在菜园里拔草。小曾年纪小,不太认识杂草,结果把豆苗给拔了。曾点一看,可气坏了:你小子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将来怎么办呀?顺手抄了根大木桩就向曾参砸过来,小曾同学以孝顺著称,也没走,就呆在原地等着父亲打过来。
这事后来被孔子知道了。把曾参找来问:“是这么回事吗?”曾子很老实,说:“是。”
孔子很生气。曾参有点害怕,委屈地说:“不是您老说的要孝顺的吗?”
孔子说:“我叫你孝顺,可你那哪叫‘孝顺’啊?那么大的棍子打过来,万一把你打死了、打伤了、打残了,你不是陷你父亲于不仁不义吗?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啊。”就是说,父母盛怒之下,要是用小棍子打打,你就让他打打,出出气;要是大棍子,没轻没重的,就赶紧逃命。父亲本不是要打死、打伤、打残你,结果你不懂得保护自己,反而害了父亲,那就是大不孝了。
今天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是不能进行完美设计的。或者有谁说有多么完美的教育设计,那么他一定是不够专业的。我们的整体思维模式下,教育一定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不变的,另一个部分是可变的。不变的是知识体系和教育目标,而要变的是根据对象和时间、空间来调整教学方法。而现代教育最大的弊端就出现在这里,读完了一年级,一定要读二年级,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我教完了。
不光要家长监督做作业,很多知识也要家长教,老师根本不知道孩子的学习状况。哪些懂,哪些不懂,备课完全不顾学生这个“材”,结果就像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说的:我们都在培养乒乓球,每个学生出来都一样。
要改变这个现状,一方面要靠行政力量,另一方面,我们家长作为在教育体系中的弱势群体,也要学会巧妙地应对。
我有个同学,从孩子上学开始,她就不陪孩子做作业。但是,该签的字她都签。她告诉孩子说:“你做完了,妈妈给你签字,可以。不会做的,自己再看书,或者打电话问同学;如果还不会,就空在那里,明天去问老师。老师最喜欢同学们问问题了。”
对于听写题,她就买个录音机,让孩子自己录音,然后放录音,自己听写。六个词以下,全部自己 默写。
当然,这样的结果很好,孩子一路高歌猛进,现在已经是重点大学的大二学生了。
我举这个例子,不是教大家都这么去干。这法子有效,你就用;没效,可不能怪徐老师教的不行。教育绝不是简单的一句咒语能做到的。教育是个走心的活,最要紧是我们自己要用心去想出适合你孩子的办法。在我们取得真传一句话之前,必须大量地练习一箩筐。
老师们,也可以好好反思一下,孔子这样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是不是更让你找到做老师的感觉呢?反正我教学生是不留作业的,或者不要父母管作业的。
今天就老生常谈,和大家分享一下教育的“教”字吧,希望从中能找到一些教育的感觉。它原本不难,只是一些简单常识而已。只是我们被现在的各种信息给蒙蔽了双眼。用力用心地擦一擦,我们一定能找回教育的法宝的。
大家看到这幅图,有什么感想呢?前面说过,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教”是个合体字。那么我们就要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解开来讲。“教”解开来分为三部分:“爻”,“子”,右边是手拿木棍的 (音朴) 。
左边的上面是“爻”。“爻”看起来神秘,听起来更神秘。我们的八卦卦象里面,就分阴爻,阳爻。在古代,它代表知识。
左边下面是“子”。“子”是小孩子。我们现在有很多理论,把小孩子奉若神明,聪明啊、可爱呀,宝贝得不行。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简单的常识是:每个孩子都聪明,没什么大不了;你小时候也一样聪明,更没什么大不了。如果说有些和我们不同,那是因为他生活的环境不同。他这么小会玩手机,不是他比你聪明,而是你小时候没机会接触手机而已。所以,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每一代人会在身体上存有先辈的信息,看起来要比上一辈人聪明千分之一。这个研究结果是英国的科学家得出来的,正不正确不知道,但是,目前为止,西方人还没有人的成就能超出耶稣;中国人也没有人能超出孔子。
我们现实一点说,孩子聪明是个常识,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如何将聪明用在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员,则是教育要做的事情。几千年来,汉字就告诉我们:这个从单细胞进化而来的长着人的样子的小动物,要成长为人,必须要拿“棍子”来教。
“棍子”是强迫。既然此生为人,就要接受为人的教育,否则:有女不教如养猪,有子不教如养驴;
“棍子”是规则,是边界。教育者要教的是让孩子在为人的范围内自由探索。
每学一个字,就像学一段历史。日积月累,希望私塾的学习方法能滋润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绽放。
本周的私塾故事就分享到这,下周将和大家分享的故事:被虫子咬过的书。
���]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