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个动画短片,感触极深,强烈推荐给大家。
片子很短,只有八分钟,但却斩获了无数国际大奖。
整部影片没有一句台词,剧情也很简单,甚至有些老套,
但却值得所有父母(尤其是中国父母)深思。
片名叫《Alike》,翻译成中文可以叫做《相似》。
清早,父亲将堆积如山的书本装进孩子的小书包。
孩子欢蹦乱跳,但当背上书包以后,却被压的步履维艰。
出门以后,只有父子二人是彩色的,周围的一切都是灰蒙蒙的。
人们按部就班,却死气沉沉。
突然间,孩子发现前方居然也有一个人是彩色。
一个人在市中心的广场上忘情的拉着小提琴,
在他的渲染下,花草树木都拥有了活力。
孩子在音乐的带动下手舞足蹈,
但很快,父亲用沉重的书包告诉他残酷的现实。
孩子到了学校,兴高采烈的将拉琴人画在了纸上。
他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但他能得到的却只有无视。
学校需要的不是自由、不是个性、不是独立思考,
他们需要的只是学生穿一样的衣服、剪一样的发型、读一样的书、做一样的事。
与此同时,父亲的处境与孩子相同。
繁重、枯燥、反复的工作,让他身上的色彩荡然无存。
只有在下班回家与儿子拥抱时,他才会恢复神采。
孩子拿出白天的画,期待着父亲的夸奖,但父亲却皱起了眉头。
渐渐地,孩子接受了现实,眼中失去了光华,身上也失去了色彩。
父亲发现了孩子的异样,当他翻开孩子的作业本,他恍然大悟。
原来我的孩子,生活的如此的不快乐。
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孩子恢复色彩。
他牵着儿子的手,来到中心广场,
可拉琴人却早已不在。
儿子的眼中充满失落。
这时,父亲缓缓走向广场中央,
放下公文包,双手摆成拉琴的姿势,
肆无忌惮的拉起那并不存在的小提琴。
路人纷纷侧目,这个男人是不是精神不正常?
父亲无所谓,活在这个看似正常的世界里,
唯有“不正常”才能让儿子的生命恢复活力。
儿子丢掉书包,激动的奔向父亲,
父子相拥的那一刻,他们都恢复了本来的颜色。
绿意盎然的广场在灰白的城市中,显得格外显眼。
影片在这里画上了句号,但我们的思考不应就此结束。
影片的导演是来自西班牙的Daniel Martínez Lara和Rafa Cano Méndez,
我在一年多以前成为了父亲,我相信两位导演应该也是父亲。
当我看到影片结尾父亲与儿子紧紧相拥的时候,我竟然有落泪的冲动。
这在我没做父亲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很久以前,看过一个小说,主人公说他能看到人们身上的光。
有的人身上有光,有的人身上没有光。
孩子身上几乎都有光,成年人身上大多都没有光。
小时候大家身上都有光,长大后大部分人都失去了光。
但每个成年人都曾经是孩子,尽管只有少数人记得。
社会是冰冷、无情的,很多人在冰冷的社会中渐渐变得麻木不仁、失去光彩。
我们左右不了社会,左右不了现实,
但我们能够在冰冷中找寻温暖,在现实中寻求理想。
无论发生什么,请留住孩子们身上的光。
“文艺白话文”原创文章,抄袭必究,转载请注明出处。